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4-18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灰色系统理论及模型 | 第19-23页 |
2.1 灰色系统理论 | 第19页 |
2.2 灰色模型的建立 | 第19-21页 |
2.3 灰色模型的精度检验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华北六省(市区)水资源基本概况 | 第23-40页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3-25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3-24页 |
3.1.2 地形及地貌特性 | 第24页 |
3.1.3 气候与降雨 | 第24页 |
3.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25页 |
3.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28页 |
3.2.1 北京市 | 第26页 |
3.2.2 天津市 | 第26-27页 |
3.2.3 河北省 | 第27页 |
3.2.4 山西省 | 第27-28页 |
3.2.5 内蒙古自治区 | 第28页 |
3.2.6 山东省 | 第28页 |
3.3 水资源概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28-34页 |
3.3.1 水资源概况 | 第28-32页 |
3.3.2 各行业用水量概况 | 第32-34页 |
3.4 华北六省(市)区水资源利用所面临的危机 | 第34-35页 |
3.5 造成华北六省(市)区农业用水紧张的原因 | 第35-39页 |
3.5.1 水资源供给 | 第36-37页 |
3.5.2 农业用水 | 第37-38页 |
3.5.3 工业用水 | 第38-39页 |
3.5.4 生活用水 | 第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以供定需”和“以需定供”两种视角下下华北六省(市)区农业需水量预测及结果对比分析 | 第40-62页 |
4.1 “以供定需”角度下华北六省(市)区农业需水量预测 | 第40-57页 |
4.1.1 总可用水量预测 | 第40-47页 |
4.1.2 生活需水量预测 | 第47-53页 |
4.1.3 工业需水量预测 | 第53-55页 |
4.1.4 生态与环境需水量预测 | 第55-56页 |
4.1.5 “以供定需”条件下华北六省(市)区农业需水量预测 | 第56-57页 |
4.2 “以需定供”角度下华北六省(市)区农业需水量预测 | 第57-59页 |
4.2.1 农业生产总值预测 | 第57-58页 |
4.2.2 农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预测 | 第58-59页 |
4.3 华北六省(市)区农业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2-6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2页 |
5.2 缓解华北六省(市)区农业用水紧张的对策建议 | 第62-65页 |
5.2.1 开源途径 | 第63-64页 |
5.2.2 节流途径 | 第64-65页 |
5.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