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缩写表 Abbreviations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0页 |
第一节 罗非鱼源链球菌分子研究进展 | 第16-31页 |
1. 罗非鱼源链球菌分子诊断研究概况 | 第17-21页 |
2. 罗非鱼源链球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3. 罗非鱼源链球菌功能基因研究概况 | 第25-30页 |
4. 小结与展望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热休克蛋白70的免疫学功能及其在疫苗开发中的应用 | 第31-40页 |
1. 热休克蛋白(HSP70)的发现 | 第31页 |
2. 热休克蛋白70基因特点 | 第31页 |
3. HSP70生物学功能 | 第31-32页 |
4. HSP70的免疫学功能 | 第32-35页 |
5. HSP70在疫苗开发中的应用 | 第35-39页 |
6. 小结与展望 | 第39-40页 |
第二章 我国罗非鱼链球菌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第40-84页 |
第一节 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株分离与PCR鉴定 | 第41-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2. 结果 | 第44-50页 |
3. 讨论 | 第50-51页 |
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二节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流行菌株分子血清型鉴定 | 第52-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2. 结果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57页 |
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节 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株PFGE基因型分析 | 第58-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2. 结果 | 第61-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节 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株免疫原性分析 | 第67-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0页 |
2. 结果 | 第70-74页 |
3. 讨论 | 第74-75页 |
4.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节 中国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种更替原因探索 | 第76-8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8页 |
2. 结果 | 第78-81页 |
3. 讨论 | 第81-83页 |
4.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三章 HSP70在罗非鱼链球菌病免疫功能的探索 | 第84-121页 |
第一节 罗非鱼HSP70酵母表达与活性鉴定 | 第85-9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5-90页 |
2. 结果 | 第90-93页 |
3. 讨论 | 第93-94页 |
4. 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二节 tHSP70对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生长与免疫功能影响研究 | 第95-10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5-98页 |
2. 结果 | 第98-105页 |
3. 讨论 | 第105-106页 |
4.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三节 tHSP70对罗非鱼外周血淋巴细胞生长与免疫功能影响 | 第107-11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10页 |
2. 结果 | 第110-113页 |
3. 讨论 | 第113-114页 |
4. 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四节 罗非鱼海豚链球菌tHSP70-肽微粒疫苗制备及免疫试验 | 第115-12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7页 |
2. 结果 | 第117-119页 |
3. 讨论 | 第119-120页 |
4. 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121-123页 |
(一) 创新点与发现 | 第121-122页 |
(二) 意义 | 第122页 |
(三) 后续研究建议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7页 |
附录 | 第137-143页 |
表1 2007~2012年广西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流行菌株信息表 | 第137-139页 |
表2 2010~2012年广东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流行菌株信息表 | 第139-141页 |
表3 2009~2012年海南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流行菌株信息表 | 第141-142页 |
表4 2010年福建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流行菌株信息表 | 第142页 |
表5 2012年云南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流行菌株信息表 | 第142-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研究课题及获得的科技成果 | 第143-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研究论文 | 第144-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授权和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