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外部性的弥勒市区域品牌整合与营销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3.1 理论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3.2 实证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外部性理论与区域品牌整合 | 第14-25页 |
2.1 外部性理论研究 | 第14-20页 |
2.1.1 区域外部性理论 | 第15-16页 |
2.1.2 产业外部性理论 | 第16-18页 |
2.1.3 区域品牌外部性理论 | 第18-20页 |
2.2 区域品牌的溢出效应分析 | 第20-22页 |
2.2.1 区域品牌的跨区域溢出效应 | 第20-21页 |
2.2.2 区域品牌的跨产业溢出效应 | 第21-22页 |
2.3 区域品牌整合模式借鉴 | 第22-25页 |
2.3.1 区域品牌的跨区域整合模式 | 第22-23页 |
2.3.2 区域品牌的跨产业整合模式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基于区域营销理论的区域品牌营销框架的构建 | 第25-37页 |
3.1 区域品牌的概念、特征与辨析 | 第25-28页 |
3.1.1 区域品牌的概念 | 第25页 |
3.1.2 区域品牌的分类 | 第25-26页 |
3.1.3 区域品牌的特征 | 第26-27页 |
3.1.4 区域品牌的相邻关系辨析 | 第27-28页 |
3.2 区域品牌资源 | 第28-29页 |
3.2.1 区域品牌资源 | 第28-29页 |
3.2.2 影响区域品牌的因素 | 第29页 |
3.3 区域品牌资源评估体系 | 第29-31页 |
3.3.1 建立区域品牌资源评估体系的原则 | 第29-30页 |
3.3.2 确定区域品牌资源评估指标 | 第30页 |
3.3.3 建立区域品牌资源评估体系 | 第30-31页 |
3.4 构建区域品牌的思路 | 第31-33页 |
3.4.1 政府的主导与扶持是前提 | 第31-32页 |
3.4.2 企业的坚守与创新是基础 | 第32页 |
3.4.3 市场的规范与调节是保障 | 第32页 |
3.4.4 品牌的设计与管理是关键 | 第32-33页 |
3.4.5 品牌的宣传与公关是条件 | 第33页 |
3.5 区域品牌的营销框架 | 第33-37页 |
3.5.1 营销主体组织模式及功能 | 第33-34页 |
3.5.2 市场细分 | 第34-35页 |
3.5.3 市场选择 | 第35页 |
3.5.4 目标定位 | 第35-36页 |
3.5.5 营销策略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弥勒市区域品牌资源评价 | 第37-64页 |
4.1 区域品牌资源现状 | 第37-57页 |
4.1.1 农业品牌资源评价 | 第37-45页 |
4.1.2 工业品牌资源评价 | 第45-49页 |
4.1.3 服务业品牌资源评价 | 第49-56页 |
4.1.4 区域品牌营销资源 | 第56-57页 |
4.2 区域品牌资源的 SWOT 评价分析 | 第57-62页 |
4.2.1 S(Strength)——优势 | 第57-59页 |
4.2.2 W(Weaknesses)——劣势 | 第59-61页 |
4.2.3 O(Opportunity)——机会 | 第61-62页 |
4.2.4 T(Threats)——威胁 | 第62页 |
4.3 区域品牌资源评估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弥勒市区域品牌营销思路与策略 | 第64-80页 |
5.1 弥勒市区域品牌的构建思路 | 第64-68页 |
5.1.1 区域品牌建设主体的确定 | 第64页 |
5.1.2 区域品牌的战略规划 | 第64页 |
5.1.3 区域品牌目标市场细分及选择 | 第64-65页 |
5.1.4 区域品牌定位与核心价值塑造 | 第65-66页 |
5.1.5 区域品牌建设的力量整合 | 第66-68页 |
5.2 区域品牌融合的重点领域 | 第68-75页 |
5.2.1 区域产业品牌融合 | 第68-71页 |
5.2.2 子区域品牌整合 | 第71-73页 |
5.2.3 区域城市品牌提升 | 第73-75页 |
5.3 政府营销 | 第75-76页 |
5.2 媒体推介 | 第76-78页 |
5.3 企业营销 | 第78页 |
5.4 大众营造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