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基于监管制度安排的效用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基于收益成本分析的效用研究 | 第14-16页 |
1.2.3 关于现有金融监管效用研究的思考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1.3.2 案例研究法 | 第17页 |
1.3.3 比较研究法 | 第17页 |
1.4 写作思路 | 第17-18页 |
2. 农村金融监管的基础概念与理论依据 | 第18-22页 |
2.1 农村金融的定义 | 第18页 |
2.2 农村金融监管的概念 | 第18-19页 |
2.3 农村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基于公共利益视角 | 第19-22页 |
2.3.1 公共产品论 | 第19-20页 |
2.3.2 信息不对称论 | 第20页 |
2.3.3 外部效应论 | 第20-21页 |
2.3.4 自然垄断论 | 第21-22页 |
3.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发展的历程及模式 | 第22-26页 |
3.1 发展历程 | 第22-24页 |
3.1.1 1979年-1996年起步阶段 | 第22页 |
3.1.2 1996年-2003年调整阶段 | 第22-23页 |
3.1.3 2003年至今完善阶段 | 第23-24页 |
3.2 监管模式及方法 | 第24-26页 |
3.2.1 属地监管 | 第24页 |
3.2.2 非现场监管 | 第24-25页 |
3.2.3 现场检查 | 第25-26页 |
4. 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监管政策 | 第26-33页 |
4.1 划分标准 | 第26页 |
4.2 激励政策(正向) | 第26-28页 |
4.2.1 财政政策 | 第26-27页 |
4.2.2 其他激励政策 | 第27-28页 |
4.3 约束政策(逆向) | 第28-30页 |
4.3.1 机构准入政策 | 第28-29页 |
4.3.2 贷款投放政策 | 第29页 |
4.3.3 风险管理政策 | 第29-30页 |
4.4 窗口指导(中性) | 第30-33页 |
4.4.1 指导意见 | 第31-32页 |
4.4.2 活动计划 | 第32-33页 |
5.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政策的效用分析及评价 | 第33-41页 |
5.1 常规的金融监管效用评价方法 | 第33-34页 |
5.1.1 国外传统评价方法 | 第33-34页 |
5.1.2 国内已有评价方法 | 第34页 |
5.2 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 | 第34-36页 |
5.2.1 评价指标的构成 | 第34-35页 |
5.2.2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 第35-36页 |
5.3 农村金融监管政策效用的分析与评价 | 第36-39页 |
5.3.1 经济支持程度的分析与评价 | 第36-37页 |
5.3.2 市场稳定程度的分析与评价 | 第37-38页 |
5.3.3 增量指标实现程度的分析与评价 | 第38-39页 |
5.4 农村金融监管政策的“天花板”效应——基于四川地区案例 | 第39-40页 |
5.5 农村金融监管政策效用的评价结论 | 第40-41页 |
6. 农村金融监管政策效用不充分的成因分析 | 第41-47页 |
6.1 效用不充分的外部成因 | 第41-42页 |
6.1.1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性 | 第41-42页 |
6.1.2 监管机构政策的制定与客观实际存在矛盾 | 第42页 |
6.2 效用不充分的内部成因——监管机构层面 | 第42-44页 |
6.2.1 监管机构的资源不足 | 第42-43页 |
6.2.2 监管机构的整体目标不明确 | 第43页 |
6.2.3 监管机构存在权力寻租的行为 | 第43-44页 |
6.3 效用不充分的内部成因——金融机构层面 | 第44-47页 |
6.3.1 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具有“补贴”效应 | 第44页 |
6.3.2 金融机构间存在“搭便车”行为 | 第44-45页 |
6.3.3 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间信息不对称 | 第45页 |
6.3.4 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相互博弈 | 第45-47页 |
7. 农村金融监管政策的优化建议 | 第47-50页 |
7.1 统一监管机构主体 | 第47页 |
7.2 明确监管机构定位 | 第47-48页 |
7.3 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政策 | 第48-49页 |
7.3.1 实施差异化的市场准入政策 | 第48页 |
7.3.2 实施差异化的非现场监管政策 | 第48页 |
7.3.3 实施差异化的现场检查政策 | 第48-49页 |
7.4 匹配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49-50页 |
7.4.1 匹配科学的激励机制 | 第49页 |
7.4.2 匹配科学的约束机制 | 第49-50页 |
8. 结语 | 第50-52页 |
8.1 结论 | 第50-51页 |
8.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