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1.3.1 奶类产品相关概念 | 第13页 |
1.3.2 市场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1.3.3 奶类产品流通相关概念 | 第14页 |
1.4 基础研究理论 | 第14-15页 |
1.4.1 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理论 | 第14-15页 |
1.4.2 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 | 第15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北京市奶类市场消费需求特征分析 | 第17-23页 |
2.1 奶类消费历史发展变化 | 第17-18页 |
2.1.1 封建帝制时期的奶类消费 | 第17页 |
2.1.2 计划经济时期的奶类消费 | 第17页 |
2.1.3 市场经济时期的奶类消费 | 第17-18页 |
2.2 奶类消费需求主要影响因素 | 第18-21页 |
2.2.1 收入水平 | 第18-19页 |
2.2.2 市场规模 | 第19-20页 |
2.2.3 饮食习惯与消费偏好 | 第20-21页 |
2.2.4 特殊因素影响——奶类质量安全问题 | 第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北京市奶类市场供应现状 | 第23-27页 |
3.1 全国奶类生产供应分析 | 第23-24页 |
3.1.1 全国奶类生产供应总量分析 | 第23页 |
3.1.2 主要奶源产区生产供应量分析 | 第23-24页 |
3.2 北京市奶类生产供应现状情况 | 第24-25页 |
3.2.1 奶类市场供应量分析 | 第24页 |
3.2.2 奶类人均占有量分析 | 第24-25页 |
3.3 北京市奶类市场供应的主要品牌 | 第25-26页 |
3.3.1 国内品牌 | 第25-26页 |
3.3.2 国外品牌 | 第2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基于调查样本的生产、流通与消费分析 | 第27-33页 |
4.1 生产企业 | 第27-28页 |
4.1.1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 第27页 |
4.1.2 华夏畜牧(三河)有限公司 | 第27-28页 |
4.1.3 对三元与华夏畜牧成功模式的思考 | 第28页 |
4.2 流通企业 | 第28-29页 |
4.2.1 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 第28页 |
4.2.2 超市发 2012 年液态奶销量情况 | 第28-29页 |
4.2.3 其他流通企业调研 | 第29页 |
4.3 消费者 | 第29-33页 |
4.3.1 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第29页 |
4.3.2 问卷发放人群 | 第29-30页 |
4.3.3 问卷人群年龄段 | 第30页 |
4.3.4 食品支出水平 | 第30页 |
4.3.5 奶类产品支出水平 | 第30-31页 |
4.3.6 购买途径 | 第31页 |
4.3.7 所购品牌 | 第31页 |
4.3.8 有 80%调研人群认为北京市奶类市场供应充足 | 第31-32页 |
4.3.9 有 67.3%的调研人群对奶类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表示担忧 | 第32-33页 |
第五章 对策建议与研究结论 | 第33-35页 |
5.1 对策建议 | 第33页 |
5.1.1 生产企业应缩短奶类产品的产业链并对奶类产品进行信息化追溯 | 第33页 |
5.1.2 流通环节要重视、完善冷链系统设施,大力推广电子商务模式 | 第33页 |
5.1.3 消费者要更加关注奶类产品质量安全,积极了解奶类产品信息 | 第33页 |
5.1.4 监管部门要推出更加严格有效的监管、处罚措施 | 第33页 |
5.2 研究结论 | 第33-35页 |
5.2.1 目前北京市奶类市场供应充足,但消费者对奶类质量安全信心不足 | 第33-34页 |
5.2.2 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对更高品质、更多品类的奶类产品的需求增加 | 第34-35页 |
附录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作者简介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