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0 前言 | 第11-17页 |
0.1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7-25页 |
1.1 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1.2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1.3 气象条件 | 第19-20页 |
1.4 海洋水文条件 | 第20-21页 |
1.4.1 波浪 | 第20页 |
1.4.2 潮汐 | 第20页 |
1.4.3 潮流 | 第20页 |
1.4.4 风暴潮 | 第20-21页 |
1.5 区域构造 | 第21-23页 |
1.6 地层岩性 | 第23-25页 |
2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25-27页 |
2.1 勘察方法 | 第25-26页 |
2.2 室内处理 | 第26页 |
2.3 资料来源 | 第26-27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3 岩土工程条件 | 第27-37页 |
3.1 岩土层特征及分布 | 第27-34页 |
3.2 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 | 第34-36页 |
3.3 岩土设计参数的确定 | 第36-37页 |
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7-39页 |
4.1 含水层埋藏条件 | 第37-38页 |
4.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第38页 |
4.3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38页 |
4.4 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38-39页 |
5 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 第39-43页 |
5.1 场地的地震效应 | 第39-43页 |
5.1.1 场地类别与地震烈度 | 第39-42页 |
5.1.2 场地土液化判别 | 第42-43页 |
5.2 场地的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 第43页 |
6 天然地基评价 | 第43-45页 |
6.1 地基土的工程性质评价 | 第43-44页 |
6.2 天然地基承载力评价 | 第44-45页 |
7 桩基础评价 | 第45-48页 |
7.1 桩型及桩端持力层选择 | 第46页 |
7.2 桩基设计岩土参数 | 第46-47页 |
7.3 单桩竖向承载力估算 | 第47-48页 |
7.4 沉(成)桩可能性及桩基施工对环境影响评价 | 第48页 |
8 基坑工程的分析评价 | 第48-60页 |
8.1 基坑设计岩土参数 | 第49页 |
8.2 基坑支护评价 | 第49-52页 |
8.2.1 基坑支护结构的类型 | 第49-50页 |
8.2.2 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计算 | 第50-52页 |
8.3 基坑地下水控制评价 | 第52-58页 |
8.3.1 基坑开挖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52-53页 |
8.3.2 水文地质问题 | 第53-55页 |
8.3.3 基坑防渗措施 | 第55-57页 |
8.3.4 基坑降水措施 | 第57-58页 |
8.4 基坑开挖与监测评价 | 第58-59页 |
8.4.1 基坑开挖控制 | 第58-59页 |
8.4.2 基坑监测 | 第59页 |
8.5 岩土工程问题及防治措施 | 第59-60页 |
8.5.1 渗水、涌水的防治措施 | 第59-60页 |
8.5.2 流砂和管涌的防治措施 | 第60页 |
8.5.3 边坡失稳防治措施 | 第60页 |
9 海水和地下水分析评价 | 第60-62页 |
9.1 海洋水文评价 | 第60页 |
9.2 海水侧向渗透评价 | 第60-61页 |
9.3 抗浮稳定性评价 | 第61页 |
9.4 腐蚀性评价 | 第61-62页 |
10 讨论 | 第62-63页 |
10.1 研究解决北海沙坝沉积地层场地岩土工程问题的措施的探讨 | 第62页 |
10.2 本文不足及进一步设想 | 第62-63页 |
11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