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结构的抗震及隔震性能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地震震害研究 | 第10-11页 |
1.2 课题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1-12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2章 抗震结构设计与计算方法 | 第13-33页 |
2.1 抗震设计的概念设计方法 | 第13-14页 |
2.2 地震作用计算理论及分析方法 | 第14-24页 |
2.2.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14-18页 |
2.2.2 底部剪力法 | 第18-19页 |
2.2.3 时程分析法 | 第19-24页 |
2.3 抗震结构分析软件应用及计算软件选用 | 第24-33页 |
2.3.1 PKPM软件简介 | 第24页 |
2.3.2 SATWE分析软件 | 第24-31页 |
2.3.3 EPDA分析软件 | 第31-33页 |
第3章 隔震结构设计与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 第33-45页 |
3.1 隔震技术概述 | 第33-34页 |
3.1.1 隔震技术原理 | 第33页 |
3.1.2 隔震技术优点 | 第33-34页 |
3.2 隔震技术在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34-38页 |
3.2.1 国外现状 | 第34-35页 |
3.2.2 国内现状 | 第35页 |
3.2.3 隔震类型 | 第35-38页 |
3.3 隔震支座简介 | 第38-42页 |
3.3.1 隔震支座的类型 | 第38-40页 |
3.3.2 叠层橡胶支座及铅芯叠层橡胶支座的特性 | 第40-42页 |
3.4 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 第42-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工程实例 | 第45-69页 |
4.1 工程概况及结构布置 | 第45-50页 |
4.2 多遇地震下计算分析 | 第50-54页 |
4.2.1 计算模型 | 第50-52页 |
4.2.2 SATWE分析与设计参数 | 第52-54页 |
4.3 计算结果文本及图形 | 第54-69页 |
4.3.1 结构总信息输出文件 | 第55-58页 |
4.3.2 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 | 第58-62页 |
4.3.3 结构位移 | 第62-64页 |
4.3.4 超配筋信息 | 第64页 |
4.3.5 底层柱、墙最大组合内力 | 第64页 |
4.3.6 薄弱层验算结果 | 第64-66页 |
4.3.7 计算结果图形显示 | 第66-69页 |
第5章 隔震工程实例 | 第69-86页 |
5.1 隔震计算假定 | 第69页 |
5.2 隔震布置及地震波的选取 | 第69-75页 |
5.3 计算结果文本 | 第75-82页 |
5.3.1 总信息 | 第75-76页 |
5.3.2 计算地震波 | 第76-82页 |
5.4 计算结果图形 | 第82-85页 |
5.5 计算结果分析及建议 | 第85-86页 |
5.5.1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小结 | 第85页 |
5.5.2 建议 | 第85-86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6-88页 |
6.1 结论 | 第86-87页 |
6.2 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作者简介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