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31页 |
1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概述 | 第16-21页 |
1.1 尿酸的代谢 | 第16-18页 |
1.2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率 | 第18-19页 |
1.2.1 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 | 第18页 |
1.2.2 痛风的发病率 | 第18-19页 |
1.3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危险因素 | 第19-20页 |
1.3.1 家族遗传因素 | 第19-20页 |
1.3.2 年龄与性别 | 第20页 |
1.3.3 饮酒与肥胖 | 第20页 |
1.4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治疗 | 第20-21页 |
2 黄嘌呤氧化酶 | 第21-23页 |
2.1 概述 | 第21页 |
2.2 黄嘌呤氧化酶的晶体结构 | 第21-22页 |
2.3 黄嘌呤氧化酶的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 | 第22-23页 |
2.3.1 反应动力学 | 第22页 |
2.3.2 反应机理 | 第22-23页 |
3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 第23-28页 |
3.1 生物来源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 第24-26页 |
3.1.1 陆地植物来源 | 第24-26页 |
3.1.2 海洋植物来源 | 第26页 |
3.2 化学合成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 第26-28页 |
3.2.1 吡唑并嘧啶类 | 第26-27页 |
3.2.2 嘌呤类 | 第27页 |
3.2.3 黄酮类 | 第27-28页 |
3.2.4 苯基吡唑类 | 第28页 |
3.2.5 噻唑类 | 第28页 |
4 海洋藻类 | 第28-30页 |
4.1 海带 | 第29页 |
4.2 叉枝藻 | 第29-30页 |
5 立项依据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海带提取物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 第31-56页 |
1 前言 | 第31页 |
2 实验材料、仪器与药品 | 第31-33页 |
2.1 材料 | 第31页 |
2.2 仪器 | 第31页 |
2.3 实验药品及试剂的配置 | 第31-33页 |
2.3.1 实验药品 | 第31-32页 |
2.3.2 溶剂配置 | 第32-33页 |
3 实验原理 | 第33页 |
4 实验方法 | 第33-39页 |
4.1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体系的建立 | 第33-35页 |
4.1.1 黄嘌呤氧化酶 Km 值得测定 | 第33页 |
4.1.2 黄嘌呤氧化酶反应体系最适波长的测定 | 第33-34页 |
4.1.3 OD-T 的反应曲线 | 第34页 |
4.1.4 OD-酶浓度曲线的测定 | 第34页 |
4.1.5 1/OD-1/S 的曲线 | 第34页 |
4.1.6 海带提取物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34-35页 |
4.2 海带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35页 |
4.2.1 浸提温度对海带提取物得率和抑制率的影响 | 第35页 |
4.2.2 乙醇浓度对海带提取物得率和抑制率的影响 | 第35页 |
4.2.3 浸提时间对海带提取物得率和抑制率的影响 | 第35页 |
4.2.4 超声时间对海带提取物得率和抑制率的影响 | 第35页 |
4.3 正交试验的设计 | 第35-36页 |
4.4 验证试验 | 第36页 |
4.5 海带提取物不同组分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 第36-37页 |
4.5.1. 海带提取物的制备 | 第36页 |
4.5.2 海带提取物不同组分对黄嘌呤氧化酶的半抑制浓度的测定 | 第36页 |
4.5.3 海带水溶性组分溶液浓度对抑制作用的影响 | 第36-37页 |
4.5.4 海带水溶性组分反应时间对抑制作用的影响 | 第37页 |
4.5.5 海带水溶性组分溶液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机理 | 第37页 |
4.5.6 海带水溶性组分的抑制类型及抑制常数的测定 | 第37页 |
4.6 海带提取物和别嘌呤醇对黄嘌呤氧化酶的联合抑制作用 | 第37-38页 |
4.7 海带水溶性提取物的抗氧化性测定 | 第38-39页 |
4.7.1 海带水溶性组分对 O2 ·的清除作用测定[72] | 第38页 |
4.7.2 海带水溶性组分对·OH 的清除作用测定[73] | 第38-39页 |
4.8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5 实验结果 | 第39-53页 |
5.1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体系的筛选 | 第39-42页 |
5.1.1 特征吸收峰的测定 | 第39页 |
5.1.2 黄嘌呤氧化酶 Km 值的测定 | 第39-40页 |
5.1.3 OD-T 曲线 | 第40页 |
5.1.4 OD-酶浓度曲线 | 第40-41页 |
5.1.5 1/OD-1/[S]的曲线 | 第41-42页 |
5.2 海带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成分提取工艺优化 | 第42-46页 |
5.2.1 浸提温度对海带提取物抑制率和得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5.2.2 乙醇浓度对海带提取物抑制率和得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5.2.3 浸提时间对海带提取物抑制率和得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5.2.4 超声破破碎时间对抑制率和得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5.3 正交试验的设计 | 第46-48页 |
5.4 验证实验 | 第48页 |
5.5 海带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 第48-52页 |
5.5.1 海带提取物的得率、抑制率及半抑制浓度 IC50 的计算 | 第48-49页 |
5.5.2 海带水溶性组分溶液的浓度对抑制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5.5.3 海带水溶性组分溶液的作用时间对抑制率的影响 | 第50页 |
5.5.4 海带水溶性组分溶液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机理 | 第50-52页 |
5.6 海带水溶性组分与别嘌呤醇的联合抑制作用 | 第52-53页 |
5.7 海带水溶性提取物的抗氧化性 | 第53页 |
5.7.1 海带水溶性组分对 O2 ·的清除作用 | 第53页 |
5.7.2 海带水溶性组分对·OH 的清除作用 | 第53页 |
6 讨论 | 第53-56页 |
第三章 红藻扇形叉枝藻提取物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研究 | 第56-75页 |
1 前言 | 第56页 |
2 实验材料、仪器与药品 | 第5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2.3 实验药品及试剂的配置 | 第56页 |
3 实验原理 | 第56页 |
4 实验方法 | 第56-61页 |
4.1 叉枝藻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成分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56-57页 |
4.1.1 浸提温度对叉枝藻提取物得率和抑制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4.1.2 乙醇浓度对叉枝藻提取物得率和抑制率的影响 | 第57页 |
4.1.3 浸提时间对叉枝藻提取物得率和抑制率的影响 | 第57页 |
4.1.4 超声时间对叉枝藻提取物得率和抑制率的影响 | 第57页 |
4.2 正交试验的设计 | 第57-58页 |
4.3 验证试验 | 第58页 |
4.4 叉枝藻提取物不同组分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 第58-59页 |
4.4.1. 叉枝藻提取物的制备 | 第58页 |
4.4.2 叉枝藻提取物不同组分对黄嘌呤氧化酶半抑制浓度的测定 | 第58-59页 |
4.4.3 叉枝藻提取物两种组分溶液的浓度对抑制作用的影响 | 第59页 |
4.4.4 叉枝藻提取物水溶性组分的作用时间对抑制作用的影响 | 第59页 |
4.4.5 叉枝藻提取物水溶性组分的抑制作用机理 | 第59页 |
4.4.6 叉枝藻提取物水溶性组分的抑制类型及抑制常数测定 | 第59页 |
4.5 叉枝藻提取物水溶性组分与别嘌呤醇的联合抑制作用 | 第59-60页 |
4.6 叉枝藻水溶性提取物的抗氧化性测定 | 第60-61页 |
4.6.1 叉枝藻水溶性组分对 O2 ·的清除作用测定 | 第60页 |
4.6.2 海带水溶性组分对·OH 的清除作用测定 | 第60-61页 |
4.7 数据处理 | 第61页 |
5 实验结果 | 第61-73页 |
5.1 叉枝藻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成分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61-66页 |
5.1.1 浸提时间对叉枝藻提取物抑制率和得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5.1.2 乙醇浓度对叉枝藻提取物抑制率和得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5.1.3 浸提温度对叉枝藻出膏率和抑制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5.1.4 超声时间对叉枝藻抑制率和得率的影响 | 第64-66页 |
5.2 正交试验的设计 | 第66-67页 |
5.3 验证实验 | 第67-68页 |
5.4 叉枝藻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 第68-72页 |
5.4.1 叉枝藻提取物两种组分浓度对抑制作用的影响 | 第68-69页 |
5.4.2 叉枝藻提取物两种组分对黄嘌呤氧化酶半抑制浓度的测定 | 第69页 |
5.4.3 叉枝藻水溶性组分作用时间对抑制作用的影响 | 第69-70页 |
5.4.4 叉枝藻水溶性组分的抑制作用机理 | 第70-71页 |
5.4.5 叉枝藻水溶性组分对 XOD 的抑制类型及抑制常数 Ki 的计算 | 第71-72页 |
5.5 叉枝藻提取物水溶性组分与别嘌呤醇的联合抑制作用 | 第72页 |
5.6 叉枝藻水溶性提取物的抗氧化性 | 第72-73页 |
5.6.1 叉枝藻水溶性组分对 O2 ·的清除作用 | 第72页 |
5.6.2 叉枝藻水溶性组分对·OH 的清除作用 | 第72-73页 |
6 讨论 | 第73-75页 |
第四章 两种藻类水溶性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检测 | 第75-80页 |
1 前言 | 第75页 |
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75-76页 |
2.1 待测液的制备 | 第75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75页 |
2.3 药品及试剂配制 | 第75-76页 |
2.3.1 药品 | 第75-76页 |
2.3.2 试剂的配置 | 第76页 |
3 实验方法 | 第76-77页 |
3.1 酚类和鞣质成分的检验 | 第76-77页 |
3.2 生物碱成分的检验 | 第77页 |
3.3 糖和苷的检验 | 第77页 |
3.4 多肽及蛋白质的检验 | 第77页 |
3.5 黄酮类的检验 | 第77页 |
3.6 有机酸成分的检验 | 第77页 |
3.7 甾体成分的检验 | 第77页 |
4 实验结果 | 第77-78页 |
5 讨论 | 第78-80页 |
全文总结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