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形成及演化论文--土壤分析论文

不同耕作措施和外源碳输入对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库的影响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31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8-28页
        1.2.1 土壤和作物对保护性耕作模式的适应性研究第19-20页
        1.2.2 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第20-22页
        1.2.3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累积和矿化的影响第22-23页
        1.2.4 秸秆碳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结构、理化性质的影响第23-24页
        1.2.5 影响生物质炭特性与适用的因素第24-25页
        1.2.6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第25-26页
        1.2.7 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它理化性质的影响第26-28页
        1.2.8 生物质炭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第28页
    1.3 存在的问题第28-30页
        1.3.1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关中土壤结构、土壤有机碳、作物生长影响缺乏对比研究第28-29页
        1.3.2 生物质炭与土壤大颗粒团聚体和小颗粒团聚体相互作用情况的争论第29页
        1.3.3 生物质炭与秸秆碳的大添加量(等碳量情况),对土壤性状和作物生长影响的机理研究尚不明确第29-30页
    1.4 研究的切入点第30-31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1-40页
    2.1 研究内容第31-32页
        2.1.1 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结构、结构体中活性有机碳分布、有机碳储量和作物产量研究第31页
        2.1.2 不同外源碳(biochar、秸秆碳)等C量输入下,土壤结构及WSA—C、活性有机碳分布、生物质炭与不同颗粒大小WSA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第31页
        2.1.3 Biochar和秸秆碳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光谱学性质研究第31页
        2.1.4 Biochar、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及模型建立。第31页
        2.1.5 Biochar和秸秆碳输入下,土壤酶活性及酶的动力学特征的研究第31页
        2.1.6 Biochar和秸秆碳输入下,小麦各生育期生长的研究第31-32页
        2.1.7 技术路线第32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2-39页
        2.2.1 大田试验过程中,不同耕作体系下土壤结构、有机碳活性组分、及作物生长情况的研究第32-36页
        2.2.2 小麦盆栽试验过程中,土壤结构体、有机碳活性及化学组成稳定性、土壤生物活性、作物有效性研究第36-38页
        2.2.3 室内培养试验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矿化规律研究第38-39页
    2.3 数据处理第39-40页
第三章 土壤团聚体及其活性有机碳组分及作物生长受耕作模式和秸秆还田的影响第40-53页
    3.1 引言第40-41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1-52页
        3.3.1 耕作措施对土壤容重的影响第41-42页
        3.3.2 耕作措施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WSA)分布的影响第42-45页
        3.3.3 耕作措施对土壤颗粒有机碳(POC)的影响第45-46页
        3.3.4 耕作措施对表层土壤结构体中易氧化有机碳(OOC)的影响第46-48页
        3.3.5 耕作措施对土壤中颗粒态活性有机碳(POM-AOC)的影响第48-50页
        3.3.6 耕作措施对土壤SOC储量(SOC stocks)、作物产量(grain yield)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第50-52页
    3.4 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对土壤结构和小麦各生育期土壤有机碳活性的影响第53-61页
    4.1 引言第53-5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4页
    4.3 结果分析第54-58页
        4.3.1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WSA)分布第54-56页
        4.3.2 土壤有机碳(SOC)第56页
        4.3.3 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变化第56-58页
    4.4 讨论第58-60页
        4.4.1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WSA)分布的影响第58页
        4.4.2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第58-59页
        4.4.3 生物质炭和秸秆输入对土壤微生物碳(MB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影响第59-60页
    4.5 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对土壤酶活性及酶动力学的影响第61-73页
    5.1 引言第61-62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62页
    5.3 结果分析第62-68页
        5.3.1 土壤脲酶活性变化第62-64页
        5.3.2 土壤转化酶活性变化第64-65页
        5.3.3 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第65-66页
        5.3.4 酶动力学第66-68页
    5.4 讨论第68-71页
        5.4.1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对小麦各生育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68-69页
        5.4.2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下的土壤脲酶动力学第69-71页
        5.4.3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下的土壤转化酶动力学第71页
    5.5 小结第71-73页
第六章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下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特征第73-80页
    6.1 引言第73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73-74页
    6.3 结果分析第74-78页
        6.3.1 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分布第74-75页
        6.3.2 红外光谱主成分分析(PCA)第75-78页
    6.4 讨论第78-79页
    6.5 小结第79-80页
第七章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对土壤有机碳库矿化作用的影响第80-88页
    7.1 引言第80-81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81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81-85页
        7.3.1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第81-82页
        7.3.2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对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的影响第82-83页
        7.3.3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下土壤有机碳库及半衰期第83-84页
        7.3.4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下不同粒径水稳定性团聚体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第84-85页
    7.4 讨论第85-87页
        7.4.1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第85-86页
        7.4.2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对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第86-87页
    7.5 小结第87-88页
第八章 土壤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第88-95页
    8.1 引言第88-89页
    8.2 材料与方法第89页
    8.3 结果分析第89-92页
        8.3.1 作物净光合及蒸腾作用第89-90页
        8.3.2 叶绿素度及小麦产量第90-92页
    8.4 讨论第92-94页
        8.4.1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添加对小麦净光合及蒸腾作用的影响第92-93页
        8.4.2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添加对小麦叶绿素度和产量的影响第93-94页
    8.5 小结第94-95页
第九章 耕作及外源碳输入体系下土壤结构指标与生物指标的关系研究第95-102页
    9.1 引言第95页
    9.2 材料与方法第95-96页
    9.3 结果与讨论第96-101页
        9.3.1 不同耕作体系下有机碳组分及各粒级土壤团聚体(WSA)相关性分析第96-97页
        9.3.2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土壤结构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第97-100页
        9.3.3 生物质炭和秸秆碳输入下作物生长指标及产量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第100-101页
    9.4 小结第101-102页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第102-106页
    10.1 主要结论第102-104页
    10.2 研究创新点第104-105页
    10.3 研究中的不足第105页
    10.4 研究展望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作者简介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及分类管理研究
下一篇:移动对象轨迹数据挖掘研究--以上海市出租车轨迹数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