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50页 |
1.1 过渡金属促进的偶联反应概述 | 第14-15页 |
1.2 脱羧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 | 第15-44页 |
1.2.1 引言 | 第15-16页 |
1.2.2 芳基羧酸的脱羧偶联反应 | 第16-26页 |
1.2.3 肉桂酸的脱羧偶联反应 | 第26-34页 |
1.2.4 芳基炔酸的脱羧偶联反应 | 第34-39页 |
1.2.5 烷基羧酸的脱羧偶联反应 | 第39-44页 |
1.3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第二章 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催化炔酸与芳基氯代物的脱羧偶联反应 | 第50-73页 |
2.1 引言 | 第50-55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55-63页 |
2.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5-57页 |
2.2.2 底物拓展 | 第57-61页 |
2.2.3 配体的检验 | 第61-62页 |
2.2.4 反应机理的推测 | 第62-63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63-71页 |
2.3.1 仪器与试剂 | 第63页 |
2.3.2 实验步骤 | 第63-64页 |
2.3.3 化合物的表征 | 第64-7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第三章 钯催化丙炔酸与芳基氯代物的串联Sonogashira/脱羧偶联反应 | 第73-94页 |
3.1 引言 | 第73-7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78-84页 |
3.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78-79页 |
3.2.2 底物拓展 | 第79-83页 |
3.2.3 反应机理的研究与推测 | 第83-84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84-90页 |
3.3.1 仪器与试剂 | 第84-85页 |
3.3.2 实验步骤 | 第85页 |
3.3.2.1 合成对称二芳基炔的一般步骤 | 第85页 |
3.3.2.2 合成不对称二芳基炔的一般步骤 | 第85页 |
3.3.3 化合物的表征 | 第85-9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第四章 铜促进芳基炔酸与亚磷酸酯的脱羧偶联反应 | 第94-115页 |
4.1 引言 | 第94-9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5页 |
4.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99-101页 |
4.2.2 底物拓展 | 第101-104页 |
4.2.3 反应机理推测 | 第104-105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105-112页 |
4.3.1 仪器与试剂 | 第105页 |
4.3.2 实验步骤 | 第105页 |
4.3.3 化合物的表征 | 第105-11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无过渡金属参与的二氟乙酸脱羧炔基化反应 | 第115-138页 |
5.1 引言 | 第115-120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26页 |
5.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20-121页 |
5.2.2 底物拓展 | 第121-125页 |
5.2.3 反应机理推测 | 第125-126页 |
5.3 实验部分 | 第126-135页 |
5.3.1 仪器与试剂 | 第126页 |
5.3.2 实验步骤 | 第126-127页 |
5.3.3 化合物的表征 | 第127-13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38页 |
第六章 钯催化芳基炔醇与亚磷酸酯的脱丙酮偶联反应 | 第138-158页 |
6.1 引言 | 第138-141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141-147页 |
6.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141-143页 |
6.2.2 底物拓展 | 第143-146页 |
6.2.3 反应机理推测 | 第146-147页 |
6.3 实验部分 | 第147-156页 |
6.3.1 仪器与试剂 | 第147-148页 |
6.3.2 实验步骤 | 第148页 |
6.3.3 化合物的表征 | 第148-15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58页 |
结论 | 第158-159页 |
附图 | 第159-16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第168-169页 |
致谢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