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论文的新见解 | 第13-14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 第14-1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道德的内涵 | 第14页 |
2.1.2 大学生道德践行的内涵 | 第14-15页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第15页 |
2.2.2 个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2.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6-17页 |
3 大学生道德践行现状调查分析 | 第17-28页 |
3.1 调查问卷的实施 | 第17页 |
3.1.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3.2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第17-25页 |
3.2.1 大学生道德认知调查 | 第17-20页 |
3.2.2 大学生道德评价调查 | 第20-21页 |
3.2.3 大学生道德修养调查 | 第21-23页 |
3.2.4 大学生道德践行教育调查 | 第23-25页 |
3.3 大学生道德践行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3.3.1 大学生道德践行活动存在违背道德原则行为 | 第25-26页 |
3.3.2 大学生道德践行存在功利化倾向 | 第26页 |
3.3.3 大学生道德践行缺乏自律性 | 第26页 |
3.3.4 大学生道德践行效用短期性 | 第26-28页 |
4 大学生道德践行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8-34页 |
4.1 家庭方面的影响 | 第28-29页 |
4.1.1 学生家长缺乏道德教育观念 | 第28页 |
4.1.2 学生家长道德行为失范 | 第28-29页 |
4.1.3 不良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 第29页 |
4.2 学校方面的影响 | 第29-30页 |
4.2.1 道德教育缺乏道德践行的有效机制 | 第29-30页 |
4.2.2 道德教育内容缺乏实效性 | 第30页 |
4.2.3 道德教育资源的短缺或配置不合理 | 第30页 |
4.3 社会方面的影响 | 第30-32页 |
4.3.1 社会不良道德风气的影响 | 第30-31页 |
4.3.2 精神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 | 第31页 |
4.3.3 社会上对大学生的片面评判 | 第31-32页 |
4.4 个人方面的影响 | 第32-34页 |
4.4.1 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模糊 | 第32页 |
4.4.2 部分大学生存在不良道德行为习惯 | 第32页 |
4.4.3 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践行的能力和勇气 | 第32-34页 |
5 完善大学生道德践行的对策 | 第34-44页 |
5.1 巩固家庭教育的第一阵地 | 第34-35页 |
5.1.1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 第34页 |
5.1.2 家长要做好子女的道德示范榜样 | 第34-35页 |
5.1.3 家长对子女要采用科学教养方式 | 第35页 |
5.2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 第35-39页 |
5.2.1 加强道德践行有效机制建设 | 第36-37页 |
5.2.2 丰富大学生道德践行的内容 | 第37-38页 |
5.2.3 改进道德践行教育的方法 | 第38-39页 |
5.3 突出社会道德环境的育人功能 | 第39-41页 |
5.3.1 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 第39-40页 |
5.3.2 发挥道德践行基地的教育作用 | 第40页 |
5.3.3 充分发挥道德评价的约束作用 | 第40-41页 |
5.4 加强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 | 第41-44页 |
5.4.1 提高大学生道德践行意识 | 第41-42页 |
5.4.2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 第42-43页 |
5.4.3 提高大学生道德践行能力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附录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