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1.1 WGM模式微球腔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2 掺杂稀土碲酸盐玻璃的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3 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4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1.5 本文创新之处及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光学微球腔与双锥光纤 | 第14-33页 |
2.1 光学微球腔的概述 | 第14-20页 |
2.1.1 光学微球腔的场分布 | 第14-16页 |
2.1.2 微球腔中的共振模式分布与特征方程 | 第16-18页 |
2.1.3 光学微球腔的几种物理参数 | 第18-20页 |
2.2 掺杂稀土碲酸盐玻璃微球腔制备 | 第20-26页 |
2.2.1 高温固相反应法 | 第20-23页 |
2.2.2 溶胶—凝胶法 | 第23-26页 |
2.3 双锥光纤与微球腔耦合原理及其制备方法 | 第26-32页 |
2.3.1 双锥光纤光场分布 | 第26-27页 |
2.3.2 双锥光纤与微球耦合理论 | 第27-30页 |
2.3.3 双锥光纤的制备方法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稀土离子掺杂材料光致上转换发光机制与热光效应 | 第33-47页 |
3.1 上转换发光的基本概念 | 第33-37页 |
3.1.1 上转换发光机理 | 第33-37页 |
3.1.2 上转换发光强度与泵浦光功率的关系 | 第37页 |
3.2 影响上转换发光效率的因素 | 第37-41页 |
3.2.1 敏化元素 | 第37-38页 |
3.2.2 基质材料的选择以及声子能量密度 | 第38-39页 |
3.2.3 合适的温度 | 第39-40页 |
3.2.4 合适的浓度 | 第40页 |
3.2.5 谐振结构 | 第40-41页 |
3.3 Judd-Ofelt理论 | 第41-44页 |
3.4 微球腔的热光效应理论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Er~(3+)/Tm~(3+)掺杂碲酸盐玻璃微球腔的发光研究 | 第47-69页 |
4.1 测试实验装置 | 第47-48页 |
4.2 碲酸盐玻璃材料特性 | 第48-51页 |
4.2.1 碲酸盐玻璃基质组成结构 | 第48-49页 |
4.2.2 材料吸收谱测试 | 第49-51页 |
4.3 Yb~(3+)/Er~(3+)共掺碲酸盐玻璃微球腔发光特性 | 第51-55页 |
4.3.1 Yb~(3+)/Er~(3+)上转换荧光光谱测量 | 第51-52页 |
4.3.2 Yb~(3+)/Er~(3+)共掺碲酸盐玻璃上转换发光机制 | 第52-55页 |
4.4 Yb~(3+)/Er~(3+)共掺碲酸盐玻璃微球腔发光特性 | 第55-60页 |
4.4.1 Yb~(3+)/Tm~(3+)上转换荧光光谱测量 | 第55-57页 |
4.4.2 J-O理论分析能量传递 | 第57-58页 |
4.4.3 Yb~(3+)/Tm~(3+)共掺碲酸盐玻璃上转换发光机制 | 第58-60页 |
4.5 Yb~(3+)/Er~(3+)/Tm~(3+)共掺碲酸盐玻璃微球腔发光特性 | 第60-63页 |
4.5.1 Yb~(3+)/Er~(3+)/Tm~(3+)上转换荧光光谱 | 第60-62页 |
4.5.2 Yb~(3+)/Er~(3+)/Tm~(3+)上转换转白光机制 | 第62-63页 |
4.6 提高上转换发光效率研究 | 第63-68页 |
4.6.1 谐振结构增强效应 | 第63-65页 |
4.6.2 浓度效应 | 第65-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温度对碲酸盐微球腔上转换发光影响研究 | 第69-80页 |
5.1 温度对上转换发光强度影响 | 第69-70页 |
5.2 碲酸盐玻璃微球腔回廊模式测量 | 第70-75页 |
5.2.1 碲酸盐玻璃微球腔谐振谱 | 第71页 |
5.2.2 SiO_2微球腔谐振谱 | 第71-72页 |
5.2.3 晶体硅微球腔谐振谱 | 第72-75页 |
5.3 碲酸盐玻璃微球腔热光效应 | 第75-79页 |
5.3.1 无源碲酸盐玻璃热光效应 | 第75-76页 |
5.3.2 有源碲酸盐玻璃热光效应 | 第76-77页 |
5.3.3 二氧化硅的热光效应 | 第77-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