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硒化铜简介 | 第10-11页 |
1.2 硒化铜的形貌 | 第11-13页 |
1.3 硒化铜的制备方法 | 第13-15页 |
1.4 硒化铜的应用 | 第15-16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前驱体的合成及转化 | 第18-33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18-19页 |
2.1.1 试剂 | 第18页 |
2.1.2 实验过程 | 第18-19页 |
2.1.3 样品的测试和表征 | 第19页 |
2.2 样品的表征及光学性质 | 第19-21页 |
2.2.1 Cu(OH)_2 纳米管的SEM和XRD图 | 第19页 |
2.2.2 CuO微米球的SEM和XRD图 | 第19-20页 |
2.2.3 Cu(OH)_2 纳米管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 第20-21页 |
2.2.4 CuO微米球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 第21页 |
2.3 反应条件对前驱体的形貌和晶体结构的影响 | 第21-29页 |
2.3.1 在 0℃下反应时间对产物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 第21-23页 |
2.3.2 在 0℃下(NH_4)_2S_2O_8用量对产物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3 室温下反应时间对产物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 第24-26页 |
2.3.4 室温下(NH_4)_2S_2O_8用量对产物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 第26-28页 |
2.3.5 反应温度对产物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 由不同温度下制备的前驱体转化为硒化铜 | 第29-31页 |
2.4.1 以NaBH_4为还原剂 | 第29-30页 |
2.4.2 以Na_2SO_3为还原剂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不同方法制备六边形硒化铜及其光学性质 | 第33-45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3.1.1 试剂 | 第33页 |
3.1.2 实验过程 | 第33-34页 |
3.1.3 样品的测试和表征 | 第34页 |
3.2 水热法制备的六边形硒化铜微米板的表征及性质 | 第34-39页 |
3.2.1 六边形Cu_(2-x)Se微米板的SEM和XRD图 | 第34-35页 |
3.2.2 六边形微米板的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35页 |
3.2.3 反应条件对六边形Cu_(2-x)Se微米板形貌的影响 | 第35-39页 |
3.3 溶液法制备的六边形硒化铜纳米片 | 第39-44页 |
3.3.1 六边形Cu_(2-x)Se纳米片的SEM和XRD图 | 第39-40页 |
3.3.2 六边形纳米片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40页 |
3.3.3 反应条件对六边形Cu_(2-x)Se纳米片形貌的影响 | 第40-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牺牲模板法制备具有纳米块及纳米片状次级结构的管状硒化铜 | 第45-59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4.1.1 试剂 | 第45页 |
4.1.2 实验过程 | 第45-46页 |
4.1.3 样品的测试和表征 | 第46页 |
4.2 产物的表征及光学性质 | 第46-50页 |
4.2.1 样品的SEM分析 | 第46-47页 |
4.2.2 样品的XRD分析 | 第47页 |
4.2.3 样品的TEM、HRTEM分析 | 第47-48页 |
4.2.4 两种硒化铜产物的EDX分析 | 第48-49页 |
4.2.5 两种硒化铜产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9页 |
4.2.6 两种硒化铜产物的荧光光谱 | 第49-50页 |
4.3 管状硒化铜的形成机理 | 第50-52页 |
4.3.1 硒化铜的反应历程 | 第50-52页 |
4.3.2 不同反应时间硒化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2页 |
4.4 反应条件对硒化铜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52-58页 |
4.4.1 温度对硒化铜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2 NaOH用量对硒化铜产物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3 Se粉用量对硒化铜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4 Na_2SO_3用量对硒化铜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5 还原剂对硒化铜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 第56-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