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8页 |
1.1 引言 | 第18页 |
1.2 抗菌剂的分类、抗菌机理及应用 | 第18-22页 |
1.2.1 有机抗菌剂及其抗菌机理 | 第18-19页 |
1.2.2 无机抗菌剂及其抗菌机理 | 第19-21页 |
1.2.3 天然抗菌剂及其抗菌机理 | 第21-22页 |
1.2.4 抗菌剂的应用 | 第22页 |
1.3 凹凸棒石的矿物学特征研究 | 第22-25页 |
1.3.1 凹凸棒石的矿物简介 | 第22-23页 |
1.3.2 凹凸棒石的晶体结构特征 | 第23-24页 |
1.3.3 凹凸棒石的性能及其应用 | 第24-25页 |
1.4 姜精油的特性及功能 | 第25-26页 |
1.4.1 姜精油的基本特性 | 第25-26页 |
1.4.2 姜精油的功能 | 第26页 |
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凹凸棒石负载姜精油的制备 | 第28-40页 |
第一节 6-姜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8-30页 |
2.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8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8页 |
2.1.3 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凹凸棒石负载姜精油的制备工艺 | 第30-40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2.2.3 结果分析 | 第33-39页 |
2.2.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凹凸棒石负载姜精油的性质与表征分析 | 第40-48页 |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40-4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40页 |
3.1.3 仪器与设备 | 第40-4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1-47页 |
3.3.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1-42页 |
3.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42-43页 |
3.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43页 |
3.3.4 热重(TG)分析 | 第43-44页 |
3.3.5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44-45页 |
3.3.6 分散性分析 | 第45-47页 |
3.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凹凸棒石负载姜精油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 第48-58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4.1.1 菌种 | 第48页 |
4.1.2 培养基 | 第48页 |
4.1.3 药品与试剂 | 第48页 |
4.1.4 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9-51页 |
4.2.1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49-50页 |
4.2.2 琼脂稀释法测抑菌性能 | 第50页 |
4.2.3 凹凸棒石负载姜精油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50页 |
4.2.4 革兰氏染色分析 | 第50-51页 |
4.2.5 耐热性 | 第51页 |
4.2.6 耐候性 | 第51页 |
4.2.7 时效性 | 第51页 |
4.2.8 耐酸碱性 | 第5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4.3.1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51-53页 |
4.3.2 琼脂稀释法测抑菌性能 | 第53-54页 |
4.3.3 凹凸棒石负载姜精油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54页 |
4.3.4 革兰氏染色分析 | 第54-55页 |
4.3.5 耐热性分析 | 第55-56页 |
4.3.6 耐候性 | 第56页 |
4.3.7 时效性 | 第56页 |
4.3.8 耐酸碱性 | 第56-57页 |
4.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凹凸棒石负载姜精油的体内抗菌活性研究 | 第58-66页 |
5.1 材料 | 第58-59页 |
5.1.1 试验动物 | 第58页 |
5.1.2 药品 | 第58页 |
5.1.3 试剂 | 第58-59页 |
5.1.4 仪器与设备 | 第5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5.2.1 菌悬液的制备 | 第59页 |
5.2.2 皮肤模型的建立 | 第59页 |
5.2.3 实验分组 | 第59-60页 |
5.2.4 皮损面积检测 | 第60页 |
5.2.5 体重检测 | 第60页 |
5.2.6 皮肤评分 | 第60页 |
5.2.7 皮肤感染部位的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60-61页 |
5.3 统计学处理 | 第61页 |
5.4 体内抗菌实验结果 | 第61-65页 |
5.4.1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皮肤后症状 | 第61页 |
5.4.2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小鼠皮肤损伤面积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5.4.3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小鼠的体重变化 | 第62-63页 |
5.4.4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小鼠的皮肤感官评分结果 | 第63页 |
5.4.5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小鼠皮肤的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63-65页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65-66页 |
第六章 姜精油负载姜精油复合物抗皮肤细菌感染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 | 第66-78页 |
6.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66-67页 |
6.1.1 动物材料 | 第66页 |
6.1.2 试验试剂 | 第66页 |
6.1.3 仪器与设备 | 第66-67页 |
6.1.4 引物设计 | 第67页 |
6.2 试验方法 | 第67-71页 |
6.2.1 分组以及给药 | 第67-68页 |
6.2.2 RT-PCR法测定小鼠皮肤组织中炎症反应的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 第68-70页 |
6.2.3 统计学处理 | 第70-71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1-77页 |
6.3.1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 | 第71-74页 |
6.3.2 白介素1β(IL-1β) | 第74-76页 |
6.3.3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 第76-77页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77-7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8页 |
7.2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