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前言 | 第7-10页 |
第2章 蜥脚型类恐龙研究综述 | 第10-23页 |
2.1 恐龙的分类 | 第10-11页 |
2.2 蜥脚型类恐龙研究简史 | 第11-15页 |
2.3 中国蜥脚型类恐龙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2.4 禄丰恐龙的研究概况 | 第18-23页 |
第3章 区域背景 | 第23-29页 |
3.1 化石产地地层概述 | 第23-25页 |
3.2 禄丰组概述 | 第25-29页 |
3.2.1 禄丰组的建立 | 第25页 |
3.2.2 禄丰组的特征 | 第25-26页 |
3.2.3 下禄丰组的时代 | 第26-29页 |
第4章 许氏禄丰龙新材料的形态描述和对比 | 第29-46页 |
4.1 标本描述 | 第29-40页 |
4.1.1 脊椎 | 第30-34页 |
4.1.2 肋骨、脉弧和肩带 | 第34-36页 |
4.1.3 腰带和后肢 | 第36-40页 |
4.2 比较和讨论 | 第40-46页 |
4.2.1 和许氏禄丰龙(Lufengosaurus huenei)正型标本的对比 | 第40-43页 |
4.2.2 和新洼金山龙(Jingshanosaurus xinwaensis)的对比 | 第43-44页 |
4.2.3 和巨型禄丰龙(Lufengosaurus magnusi)的对比 | 第44-45页 |
4.2.4 和其他原蜥脚类恐龙的对比 | 第45-46页 |
第5章 中国双嵴龙新材料的发现和埋藏学意义 | 第46-50页 |
5.1 标本描述 | 第46-48页 |
5.2 比较和讨论 | 第48-50页 |
第6章 许氏禄丰龙的生物学特征 | 第50-53页 |
6.1 许氏禄丰龙的鉴定特征 | 第50页 |
6.2 许氏禄丰龙的食性 | 第50页 |
6.3 许氏禄丰龙肢体的对称性 | 第50-51页 |
6.4 原蜥脚类的支序分类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图版说明 | 第59-62页 |
图版 | 第62-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