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8-9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8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3.1 绩效考核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3.2 对标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3 将对标管理应用于绩效考核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简介 | 第17-25页 |
2.1 对标管理理论 | 第17-22页 |
2.1.1 对标管理理论概述 | 第17页 |
2.1.2 对标管理的特点 | 第17-18页 |
2.1.3 对标管理法的实施流程 | 第18-21页 |
2.1.4 对标管理法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2.2 绩效考核理论 | 第22-24页 |
2.2.1 绩效考核概述 | 第22页 |
2.2.2 绩效考核方法 | 第22-24页 |
2.3 对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关系 | 第24-25页 |
2.3.1 绩效考核与对标管理的共通点 | 第24页 |
2.3.2 对标管理应用于绩效考核的意义 | 第24-25页 |
第三章 X物业处绩效考核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5-33页 |
3.1 X物业处简介 | 第25-27页 |
3.1.1 X物业处概况 | 第25-26页 |
3.1.2 X物业处物业管理特点 | 第26页 |
3.1.3 X物业处战略目标 | 第26-27页 |
3.2 X物业处经营业务对标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现状 | 第27-31页 |
3.2.1 对标对象设置现状 | 第27-28页 |
3.2.2 现有经营指标设置原则 | 第28-29页 |
3.2.3 经营指标对标值的确定 | 第29-30页 |
3.2.4 经营指标对标结果评价方法 | 第30-31页 |
3.3 X物业处现行对标考核体系存在问题 | 第31-33页 |
3.3.1 对对标管理认识不全面 | 第31页 |
3.3.2 对标工作缺乏持续反馈沟通 | 第31页 |
3.3.3 对标指标设置不完善 | 第31-32页 |
3.3.4 对标对象以及标杆值选择不合理 | 第32页 |
3.3.5 不能引导全体员工关注企业战略规划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对标管理在X物业处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优化 | 第33-49页 |
4.1 建立标杆管理活动的组织机构 | 第33页 |
4.2 指标体系的改进 | 第33-36页 |
4.2.1 确定X物业处关键成功因素 | 第33-34页 |
4.2.2 完善关键经营对标指标 | 第34-36页 |
4.3 数据收集 | 第36页 |
4.4 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研究并确定最佳绩效 | 第36-40页 |
4.4.1 DEA简介 | 第36-37页 |
4.4.2 将DEA用于标杆绩效的可行性 | 第37页 |
4.4.3 确定决策单元及输入输出指标 | 第37-40页 |
4.5 分析标杆管理数据并确定绩效动因 | 第40-44页 |
4.5.1 成本动因 | 第41页 |
4.5.2 盈收动因 | 第41-43页 |
4.5.3 客户服务动因 | 第43-44页 |
4.5.4 学习成长动因 | 第44页 |
4.6 对照标杆提出改进意见 | 第44-49页 |
4.6.1 成本方面改进意见 | 第44-45页 |
4.6.2 收入方面改进意见 | 第45-47页 |
4.6.3 客户服务方面改进意见 | 第47-48页 |
4.6.4 学习成长方面改进意见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实施对标管理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 | 第49-51页 |
5.1 深化体制改革 | 第49页 |
5.2 加强制度与创新结合 | 第49-50页 |
5.3 增强全员对对标管理的重视程度 | 第50页 |
5.4 加大对标成本投入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