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油田概况 | 第10-12页 |
1.1 自然条件简况 | 第10页 |
1.2 构造位置及简况 | 第10页 |
1.3 勘探开发简况 | 第10-11页 |
1.4 取资料情况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油藏基本地质特征 | 第12-21页 |
2.1 地层特征 | 第12-13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13-18页 |
2.2.1 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及构造编制 | 第13-16页 |
2.2.2 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16-18页 |
2.3 油藏流体性质及温、压系统 | 第18-21页 |
2.3.1 原油天然气性质 | 第18-19页 |
2.3.2 地层水性质 | 第19页 |
2.3.3 油藏温度与压力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储层综合评价及油层分布和连通特征 | 第21-53页 |
3.1 储层岩性 | 第21-22页 |
3.2 储层物性 | 第22-24页 |
3.3 储层岩性、电性及含油性关系 | 第24-25页 |
3.4 储集空间描述 | 第25-29页 |
3.4.1 储集空间类型 | 第25-27页 |
3.4.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27-28页 |
3.4.3 储层裂缝特征描述 | 第28-29页 |
3.5 储层构造裂缝测井识别 | 第29-33页 |
3.6 储层物性参数计算 | 第33-37页 |
3.7 储层录井识别 | 第37-40页 |
3.8 储集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1页 |
3.9 角砾岩储层反演 | 第41-44页 |
3.9.1 层位精细标定 | 第42页 |
3.9.2 建立地质框架模型及低频模型 | 第42-43页 |
3.9.3 确定性反演及GL反演 | 第43页 |
3.9.4 反演效果分析 | 第43-44页 |
3.10 有利储层地震波形分析 | 第44-47页 |
3.11 油层分布特征及油藏类型 | 第47-50页 |
3.12 储层连通性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储量计算和井位部署 | 第53-66页 |
4.1 储量参数的确定 | 第53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4.3 储量计算结果 | 第54页 |
4.4 试油试采分析 | 第54-56页 |
4.5 试油试采认识 | 第56-58页 |
4.6 开发原则 | 第58页 |
4.7 开发层系及井网井型确定 | 第58-61页 |
4.7.1 开发层系划分及组合 | 第58-59页 |
4.7.2 井型确定 | 第59页 |
4.7.3 井网确定 | 第59-60页 |
4.7.4 井距的确定 | 第60-61页 |
4.8 开发方式选择 | 第61-63页 |
4.8.1 油藏具有一定天然能量,一次采收率为 14.1% | 第61-62页 |
4.8.2 油水粘度比低,适合注水开发 | 第62-63页 |
4.8.3 开发方式选择 | 第63页 |
4.9 部署原则 | 第63页 |
4.10 部署结果 | 第63-64页 |
4.11 部署依据 | 第64页 |
4.12 开发指标动态预测 | 第64-65页 |
4.12.1 初期单井日产油的确定 | 第64-65页 |
4.12.2 新井产能指标预测 | 第65页 |
4.13 动态监测及资料录取 | 第65页 |
4.14 实施要求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