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选题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核心概念 | 第14页 |
1.初中生 | 第14页 |
2.公共意识 | 第14页 |
(四)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1.社群主义理论 | 第14-15页 |
2.阿伦特的公共领域行动理论 | 第15页 |
3.哈贝马斯的公共交往理论 | 第15页 |
(五)研究方法及工具 | 第15-18页 |
1.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研究工具 | 第16-17页 |
3.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二、公共意识培养之于当代初中生的发展 | 第18-23页 |
(一)公共意识的涵义 | 第18-21页 |
1.公益意识 | 第19页 |
2.公共参与意识 | 第19-20页 |
3.公共责任意识 | 第20页 |
4.公共道德意识 | 第20-21页 |
(二)培养初中生公共意识的时代诉求 | 第21-23页 |
1.自然社会向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1-22页 |
2.满足初中生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 第22-23页 |
三、初中生公共意识的现状 | 第23-36页 |
(一)初中生公共意识的整体状况 | 第23-28页 |
1.初中生自身的公益意识水平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 第23-25页 |
2.初中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总体水平较高,但有部分学生参与的动机不纯 | 第25-26页 |
3.初中生的公共责任意识总体水平较高,爱国意识普遍高于全球责任意识 | 第26-27页 |
4.初中生的公共道德意识不容乐观,近六成的学生公德意识薄弱 | 第27-28页 |
(二)初中生公共意识的差异性分析 | 第28-36页 |
1.初中生在公共参与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 第28-30页 |
2.初中生在公共参与意识、公共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 | 第30-31页 |
3.是否为班干部的初中生在公共意识的各个维度差异均显著 | 第31-33页 |
4. 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初中生在公共意识的各个维度均有显著差异 | 第33-36页 |
四、初中生公共意识存在偏差及其成因 | 第36-44页 |
(一)初中生公共意识存在偏差 | 第36-38页 |
1.初中生在公德标准上存在对熟人高要求,对陌生人低要求的倾向 | 第36-37页 |
2.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较弱,公共活动参与比较被动 | 第37页 |
3.初中生的全球责任意识普遍较低 | 第37-38页 |
(二)导致初中生公共意识存在偏差的原因探析 | 第38-44页 |
1.学校的公共意识教育不足以为学生的公共生活提供有效支持 | 第38-40页 |
2.社会的亚文化和社会传媒对学生的公共意识养成产生的冲击 | 第40-42页 |
3.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的弱化和异化 | 第42-44页 |
五、初中生公共意识的培养策略 | 第44-50页 |
(一)充分发挥学校培养初中生公共意识之主导作用 | 第44-46页 |
1.改变学校培养初中生公共意识的观念和内容 | 第44-45页 |
2.学校需创设实践平台,丰富校园公共生活实践 | 第45-46页 |
3.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将公共意识纳入学生评价体系 | 第46页 |
(二)优化社会环境,为初中生公共意识养成提供良性社会土壤 | 第46-48页 |
1.正确发挥社会亚文化的浸润作用 | 第46-47页 |
2.发挥社会传媒的导向作用 | 第47-48页 |
(三)发挥家庭教育熏陶作用,为子女公共意识养成提供有力支持 | 第48-50页 |
1.注重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将“处世与处事”和“成材与成人”相统一 | 第48-49页 |
2.转变家庭教养方式,鼓励支持子女参与公共活动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