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文文摘 | 第7-16页 |
绪论 | 第16-30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6-18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6-17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一) 有神论 | 第18-19页 |
(二) 无神论 | 第19-20页 |
(三)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 第20-2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四、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2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五、创新点 | 第28-30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文本考察 | 第30-4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奠基 | 第30-36页 |
一、中学时代在宗教方面的见解 | 第30-31页 |
二、博士论文中的无神论思想 | 第31-32页 |
三、《莱茵报》时期对宗教问题的关注 | 第32-33页 |
四、《德法年鉴》时期的无神论人本主义思想 | 第33-36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问世 | 第36-41页 |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与神关系的探索 | 第36-37页 |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宗教社会根源和消亡途径的阐述 | 第37-38页 |
三、《共产党宣言》对现实世界的物质条件和实践活动的关注 | 第38-39页 |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无神论思想的初步形成 | 第39-41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发展 | 第41-43页 |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指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 第41页 |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科学表述无神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 第41-42页 |
三、《资本论》科学论述无神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 第42-43页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运用 | 第43-46页 |
一、《费尔巴哈论》把无神论贯彻到各个领域 | 第43-44页 |
二、《反杜林论》指明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 | 第44-46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逻辑脉络及其确立 | 第46-5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逻辑脉络 | 第46-52页 |
一、少年马克思对宗教的信仰 | 第46-47页 |
二、青年马克思对宗教的理性批判 | 第47-49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无神论思想的形成 | 第49-50页 |
四、马克思、恩格斯对世俗宗教的反思 | 第50-5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及无神论思想的确立 | 第52-56页 |
一、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 | 第52-53页 |
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的确立 | 第53-56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在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 第56-72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在当代的机遇 | 第56-68页 |
一、中国人的信仰状态 | 第56-64页 |
(一) 中国人的民间信仰 | 第56-61页 |
(二)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 第61-63页 |
(三) 中国人的信仰障碍 | 第63-64页 |
二、中国人的信仰特征 | 第64-67页 |
(一) 信仰目的的伦理性 | 第64-65页 |
(二) 信仰对象的多元性 | 第65页 |
(三) 信仰行为的功利性 | 第65-66页 |
(四) 信仰形成的世俗性 | 第66页 |
(五) 信仰心理的实用性 | 第66-67页 |
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中国化实践 | 第67-68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当代面临的挑战 | 第68-72页 |
一、如何更好地与中国人的信仰特征相结合 | 第68-69页 |
二、如何更为科学地解释世界 | 第69页 |
三、如何解决心灵困惑,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 第69-72页 |
第四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现状分析 | 第72-92页 |
第一节 大学生无神论教育调研分析 | 第72-84页 |
一、福建省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问卷调查 | 第72-81页 |
二、若干省份高校调研分析介绍 | 第81-84页 |
第二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成绩与问题 | 第84-89页 |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取得的成绩 | 第84-87页 |
(一) 党和国家的重视和领导 | 第84-85页 |
(二) 初步建立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机构 | 第85页 |
(三) 取得一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四) 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 | 第86-87页 |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87-8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相对薄弱 | 第87-88页 |
(二)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成效有限 | 第88页 |
(三)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88-89页 |
第三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第89-92页 |
一、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影响和渗透 | 第89-90页 |
二、高校教育重视不够,无神论宣传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 第90-91页 |
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脱节 | 第91-92页 |
第五章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实践路径与当代价值 | 第92-116页 |
第一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政策导向 | 第92-96页 |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教育工作 | 第92-94页 |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突破口 | 第94-96页 |
第二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实践途径 | 第96-109页 |
一、加强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的领导 | 第97-99页 |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学科建设 | 第97-98页 |
(二) 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宗教政策 | 第98-99页 |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职能 | 第99-105页 |
(一) 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 第99-100页 |
(二)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坚定理想信念 | 第100-102页 |
(三) 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 第102-103页 |
(四) 适当开设与宗教相关的课程,重视唯物论教育 | 第103页 |
(五) 利用高校各种组织机构,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 第103-104页 |
(六) 提升高校党课授课质量,坚定大学生党员的无神论信仰 | 第104-105页 |
三、无神论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 第105-107页 |
(一) 遵循“依法治校”的原则 | 第105页 |
(二) 推进宗教事务管理法治化 | 第105-106页 |
(三) 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第106页 |
(四) 抵制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 | 第106-107页 |
四、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教育 | 第107-109页 |
(一) 以学校为核心 | 第107-108页 |
(二) 以社会为依托 | 第108-109页 |
(三) 以家庭为基础 | 第109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当代价值 | 第109-116页 |
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道德价值 | 第110-111页 |
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政治价值 | 第111-113页 |
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文化价值 | 第113-114页 |
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宗教价值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6-122页 |
一、结论 | 第116-11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发展历程 | 第116页 |
(二)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教育的当代意义 | 第116-117页 |
(三) 对待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态度 | 第117页 |
(四) 对待宗教信仰自由的态度 | 第117-118页 |
二、讨论 | 第118-122页 |
(一) 关于马克思无神论思想的转变 | 第118页 |
(二) 关于无神论与意识形态 | 第118-120页 |
(三)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当代面临的挑战 | 第120-122页 |
附录1:福建高校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调查问卷 | 第122-126页 |
附录2:大学生宗教观调查问卷 | 第126-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
个人简历 | 第142-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