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5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1.1.1 大规模建筑设施建设破坏风景名胜资源原貌 | 第15-16页 |
1.1.2 城市化、人工化建筑设施破坏自然与人文景观 | 第16页 |
1.1.3 不合理的建筑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 | 第16-17页 |
1.1.4 不科学的规划设计导致配置不合理、功能不完善 | 第17-18页 |
1.2 概念的界定与发展历程 | 第18-43页 |
1.2.1 风景名胜区与相关概念 | 第18-22页 |
1.2.2 风景旅游建筑及其分类 | 第22-25页 |
1.2.3 风景旅游建筑相关概念辨析 | 第25-28页 |
1.2.4 我国风景旅游建筑的发展历程 | 第28-35页 |
1.2.5 我国风景旅游建筑的现状与趋势 | 第35-38页 |
1.2.6 集成化规划设计与风景旅游建筑耦合系统 | 第38-43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3-44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43-44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44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44-48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44-46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46-48页 |
1.5 研究的框架 | 第48-4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政策与案例研究 | 第50-81页 |
2.1 美国国家公园建筑规划设计的相关政策 | 第50-55页 |
2.1.1 美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发展 | 第50-52页 |
2.1.2 美国国家公园建筑设施概况 | 第52-55页 |
2.2 台湾地区国家公园建筑设施的相关政策与制度 | 第55-61页 |
2.2.1 国家公园建筑设施的分区准入制度 | 第55-58页 |
2.2.2 国家公园建筑设施的永续设计原则 | 第58-60页 |
2.2.3 国家公园建筑设施的环境景观检视 | 第60-61页 |
2.3 国内风景旅游建筑的研究现状与案例 | 第61-69页 |
2.3.1 国内风景旅游建筑的相关政策与制度 | 第61-62页 |
2.3.2 国内风景旅游建筑的研究概述 | 第62-63页 |
2.3.3 国内风景旅游建筑案例解析 | 第63-68页 |
2.3.4 国内外研究现状特征与展望 | 第68-69页 |
2.4 其他相关理论概述 | 第69-79页 |
2.4.1 整体观思想下的中国古典园林 | 第69-73页 |
2.4.2 旅游规划与旅游景观学 | 第73-76页 |
2.4.3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 | 第76-7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3章 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的空间环境耦合 | 第81-128页 |
3.1 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的环境要素耦合 | 第81-110页 |
3.1.1 气候特征 | 第81-88页 |
3.1.2 地形地貌一:山地 | 第88-97页 |
3.1.3 地形地貌二:水体 | 第97-101页 |
3.1.4 植被覆盖 | 第101-105页 |
3.1.5 文化特征 | 第105-110页 |
3.2 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的空间要素耦合 | 第110-127页 |
3.2.1 与机动车流线的衔接 | 第111-115页 |
3.2.2 与步行流线的衔接 | 第115-119页 |
3.2.3 与自行车道的衔接 | 第119-120页 |
3.2.4 与广场空间的衔接 | 第120-121页 |
3.2.5 外部空间的景观利用 | 第121-12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4章 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的形态表征耦合 | 第128-151页 |
4.1 风景旅游建筑的形态表征 | 第128-139页 |
4.1.1 体量与造型 | 第129-132页 |
4.1.2 色彩 | 第132-135页 |
4.1.3 材质与肌理 | 第135-139页 |
4.2 风景旅游建筑内部空间的野性回归 | 第139-143页 |
4.2.1 天然植物的应用 | 第139-141页 |
4.2.2 模仿大自然 | 第141-142页 |
4.2.3 粗野主义表达 | 第142-143页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景旅游建筑与场地的耦合度评价 | 第143-150页 |
4.3.1 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 | 第143-144页 |
4.3.2 基于AHP的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 第144-147页 |
4.3.3 耦合度评价实例应用——以云南永子棋院为例 | 第147-1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第5章 风景旅游建筑与人的耦合 | 第151-199页 |
5.1 基于旅行者情感需求的风景旅游建筑设计 | 第151-158页 |
5.1.1 基于旅游动机的情感需求分阶 | 第152-155页 |
5.1.2 旅行者对风景旅游建筑的体验性需求 | 第155-158页 |
5.2 基于心理物理学方法的风景旅游建筑视觉评价 | 第158-167页 |
5.2.1 心理物理学方法与环境偏好矩阵 | 第158-159页 |
5.2.2 评价方法与过程 | 第159-161页 |
5.2.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61-165页 |
5.2.4 思考与探讨 | 第165-167页 |
5.3 基于游客时空行为的风景旅游建筑分析——以休憩亭廊为例 | 第167-198页 |
5.3.1 时空行为与旅游研究概述 | 第167-169页 |
5.3.2 研究范围与基础数据 | 第169-174页 |
5.3.3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174-187页 |
5.3.4 数据比较与分析 | 第187-196页 |
5.3.5 思考与探讨 | 第196-1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98-199页 |
第6章 风景旅游建筑规划设计方法 | 第199-220页 |
6.1 风景旅游建筑规划设计原则 | 第199-201页 |
6.1.1 与风景区总体规划相衔接 | 第199页 |
6.1.2 遵循分级分区的选址准入 | 第199-201页 |
6.1.3 树立场地与人的主体意识 | 第201页 |
6.2 风景旅游建筑的集成化规划设计流程 | 第201-208页 |
6.2.1 资料搜集与调查 | 第201-203页 |
6.2.2 问题与基地分析 | 第203-204页 |
6.2.3 确定规划目标 | 第204页 |
6.2.4 拟定实质规划 | 第204-206页 |
6.2.5 建筑方案设计 | 第206-208页 |
6.2.6 施工监造与维护管理 | 第208页 |
6.3 风景旅游建筑规划设计导则示范 | 第208-219页 |
6.3.1 游客中心 | 第208-212页 |
6.3.2 旅游公厕 | 第212-216页 |
6.3.3 避难小屋 | 第216-21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219-22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20-223页 |
7.1 结论 | 第220-221页 |
7.2 创新点 | 第221-222页 |
7.3 展望 | 第222-223页 |
致谢 | 第223-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24-231页 |
附录 | 第231-2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233-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