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3-1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1.1 海洋中DMS的产生和去除过程 | 第17-26页 |
1.1.1 DMS的来源及DMSP的产生 | 第17-18页 |
1.1.2 DMSP在藻细胞及浮游生物食物链中的生物功能 | 第18-19页 |
1.1.3 影响海水中DMSP含量的因素 | 第19-21页 |
1.1.4 DMSP的裂解及DMS的产生 | 第21-22页 |
1.1.5 海水中DMS的汇 | 第22-26页 |
1.2 大气中DMS的氧化迁移及其对气候和酸雨形成的影响 | 第26-29页 |
1.2.1 大气中DMS的氧化 | 第26-27页 |
1.2.2 DMS的氧化产物 | 第27-28页 |
1.2.3 DMS释放对全球气候和酸雨形成的影响 | 第28-2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0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30-32页 |
2. 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 | 第32-42页 |
2.1 研究海域调查航次 | 第32页 |
2.2 海水中DMS的分析方法 | 第32-42页 |
2.2.1 DMS的分析原理 | 第32-33页 |
2.2.2 海水中DMS的预处理方法 | 第33页 |
2.2.3 海水中DMS的分析方法 | 第33-39页 |
2.2.4 分析条件优化 | 第39页 |
2.2.5 其它海水样品的测定方法 | 第39-42页 |
3 东海、南黄海DMS和DMSP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 第42-88页 |
3.1 夏季南黄海和东海DMS和DMSP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42-56页 |
3.1.1 夏季南黄海和东海海水中DMS和DMSP的空间分布 | 第44-47页 |
3.1.2 DMS、DMSP与Chl-a的相关性 | 第47-49页 |
3.1.3 DMS和细菌及DMSO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1页 |
3.1.4 DMS和DMSP的垂直分布 | 第51-54页 |
3.1.5 夏季东海和南黄海不同粒径的浮游植物对DMSPp和Chl-a的贡献 | 第54-55页 |
3.1.6 夏季表层海水中DMS、DMSP和Chl-a的周日变化 | 第55-56页 |
3.2 秋季南黄海和东海DMS和DMSP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第56-64页 |
3.2.1 秋季东海和南黄海表层海水中DMS和DMSP的水平分布 | 第56-60页 |
3.2.2 DMS和DMSP与Chl-a、细菌丰度及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60-61页 |
3.2.3 秋季东海和南黄海表层海水中DMS和DMSP的垂直分布 | 第61-62页 |
3.2.4 秋季表层海水中不同粒径的浮游植物对Chl-a和DMSPp的贡献 | 第62-64页 |
3.3 冬季南黄海和东海DMS和DMSP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第64-70页 |
3.3.1 冬季南黄海和东海表层海水中DMS和DMSP的水平分布特征 | 第64-66页 |
3.3.2 DMS、DMSP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66-67页 |
3.3.3 DMS和DMSP的周日变化 | 第67-68页 |
3.3.4 冬季表层海水中不同粒径的浮游植物对Chl-a和DMSPp的贡献 | 第68-70页 |
3.4 南黄海和东海DMS的海-气通量其对硫酸盐气溶胶的贡献 | 第70-75页 |
3.4.1 东海和南黄海夏季、秋季和冬季DMS的海-气通量 | 第70-71页 |
3.4.2 夏季和冬季生源硫对硫酸盐气溶胶的贡献 | 第71-75页 |
3.5 东海和夏季冷水团海域DMS和DMSP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 | 第75-86页 |
3.5.1 秋季东海海域DMS和DMSP的水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第75-79页 |
3.5.2 黄海冷水团海域三种二甲基硫化物的空间分布 | 第79-86页 |
本章小节 | 第86-88页 |
4 渤海、北黄海DMS和DMSP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 第88-104页 |
4.1 秋末DMS和DMSP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第89-97页 |
4.1.1 DMS和DMSP的水平分布 | 第89-93页 |
4.1.2 DMS和DMSP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关系 | 第93-95页 |
4.1.3 秋末渤海和北黄海DMS和DMSP的垂直分布 | 第95-97页 |
4.2 不同粒径的浮游植物对DMSPp和Chl-a的贡献 | 第97-98页 |
4.3 DMS的海-气通量及DMS对nss-SO42-的贡献 | 第98-103页 |
本章小节 | 第103-104页 |
5. DMSP的细菌降解和酶降解机理的研究 | 第104-120页 |
5.1 可培养细菌DMSP降解能力的研究 | 第105-114页 |
5.1.1 仪器、试剂及耗材 | 第105-107页 |
5.1.2 站位的选取 | 第107页 |
5.1.3 细菌样品的保种 | 第107-109页 |
5.1.4 培养基的选择 | 第109-110页 |
5.1.5 细菌培养和其DMSP降解能力测定 | 第110页 |
5.1.6 实验结果 | 第110-114页 |
5.2 DMSP的酶降解机制 | 第114-119页 |
5.2.1 DddQ的诱导表达 | 第115页 |
5.2.2 DddQ对DMSP的降解机理 | 第115-119页 |
本章小节 | 第119-120页 |
结论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39页 |
不足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个人简历 | 第141页 |
博士期间主要的学术论文成果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