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1-12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发展动态分析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2 流域概化及模型介绍 | 第15-33页 |
2.1 流域概况 | 第15-17页 |
2.1.1 工程概况 | 第15页 |
2.1.2 气象概况 | 第15页 |
2.1.3 水文测站 | 第15-17页 |
2.2 数字化流域建立 | 第17-23页 |
2.2.1 DEM简介 | 第17页 |
2.2.2 DEM在分布式水文模型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2.2.3 研究区DEM数据预处理 | 第18-20页 |
2.2.4 流域地形指数提取 | 第20-23页 |
2.3 TOPMODEL模型简介 | 第23-28页 |
2.3.1 单元水文响应过程 | 第23-25页 |
2.3.2 地形指数的作用 | 第25-26页 |
2.3.3 模型参数分析 | 第26-28页 |
2.4 新安江模型简介 | 第28-29页 |
2.4.1 产流机理 | 第28页 |
2.4.2 模型参数介绍 | 第28-29页 |
2.4.3 模型特点 | 第29页 |
2.5 模型参数优选方法研究 | 第29-32页 |
2.5.1 智能算法研究 | 第30-31页 |
2.5.2 目标函数确定 | 第31-32页 |
2.6 小结 | 第32-33页 |
3 地形指数离散程度对洪水模拟精度影响 | 第33-55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地形指数分类方法 | 第33-37页 |
3.3 模型参数率定及洪水分类 | 第37-41页 |
3.4 地形指数分类洪水模拟研究 | 第41-51页 |
3.4.1 地形指数分5类洪水模拟研究 | 第41-44页 |
3.4.2 地形指数分10类洪水模拟研究 | 第44-46页 |
3.4.3 地形指数分30类洪水模拟研究 | 第46-47页 |
3.4.4 地形指数分100类洪水模拟研究 | 第47-49页 |
3.4.5 地形指数全分布洪水模拟研究 | 第49-51页 |
3.5 地形指数分类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1-54页 |
3.5.1 按相对误差及确定性系数分析 | 第51-52页 |
3.5.2 按相对误差绝对值之和分析 | 第52-54页 |
3.6 小结 | 第54-55页 |
4 清河流域洪水模拟研究 | 第55-70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TOPMODEL模型洪水模拟研究 | 第55-64页 |
4.2.1 地形指数分类及模型参数率定 | 第55-56页 |
4.2.2 洪水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4.2.3 TOPMODEL模型与新安江模型模拟结果对比 | 第59-64页 |
4.3 按雨量站布设分单元洪水模拟研究 | 第64-67页 |
4.3.1 清河流域水文站点布设情况 | 第64-65页 |
4.3.2 流域网格编码及分布式降雨输入 | 第65-66页 |
4.3.3 按测站控制范围分单元洪水模拟 | 第66-67页 |
4.4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7-69页 |
4.5 小结 | 第69-70页 |
5 基于TOPMODEL模型的洪水预报系统开发 | 第70-79页 |
5.1 引言 | 第70页 |
5.2 预报系统开发需求分析 | 第70-71页 |
5.2.1 系统开发目标与原则 | 第70页 |
5.2.2 系统总体功能 | 第70-71页 |
5.3 TOPMODEL模型主要模块的开发 | 第71-72页 |
5.3.1 单元水文响应模块开发 | 第71-72页 |
5.3.2 前期影响雨量模块开发 | 第72页 |
5.3.3 参数率定及优化模块开发 | 第72页 |
5.4 系统架构分析与集成 | 第72-78页 |
5.4.1 系统环境配置 | 第72页 |
5.4.2 系统框架及功能 | 第72-74页 |
5.4.3 系统集成 | 第74-75页 |
5.4.4 系统主要界面设计 | 第75-78页 |
5.5 小结 | 第78-7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A 清河流域场次洪水模拟结果图 | 第84-87页 |
附录8 模型核心代码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