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2.1 相关概念综述 | 第13-17页 |
1.2.2 教师教学发展理论综述 | 第17-18页 |
1.2.3 中外教师教学发展比较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中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历程之比较 | 第22-32页 |
2.1 美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历程 | 第22-25页 |
2.1.1 学者时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 | 第22-23页 |
2.1.2 教师时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 | 第23页 |
2.1.3 发展者时代(20世纪80年代) | 第23-24页 |
2.1.4 学习者时代(20世纪90年代) | 第24-25页 |
2.1.5 网络时代(21世纪至今) | 第25页 |
2.2 中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历程 | 第25-30页 |
2.2.1 教师培训阶段 | 第26-28页 |
2.2.2 教师教学发展阶段 | 第28-30页 |
2.3 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中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实践之比较 | 第32-49页 |
3.1 美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实践 | 第32-40页 |
3.1.1 机构和人员构成 | 第32-35页 |
3.1.2 职责和主要工作 | 第35-37页 |
3.1.3 经验 | 第37-40页 |
3.2 中国教师教学发展的实践——以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为例 | 第40-48页 |
3.2.1 机构建设和人员安排 | 第40-43页 |
3.2.2 工作开展 | 第43-44页 |
3.2.3 问题 | 第44-48页 |
3.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中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个案之比较 | 第49-62页 |
4.1 普林斯顿大学的教师教学发展 | 第49-56页 |
4.1.1 教师教学发展文化氛围 | 第49-50页 |
4.1.2 教师教学发展机构 | 第50-52页 |
4.1.3 教师教学发展内容和方式 | 第52-56页 |
4.2 浙江大学的教师教学发展 | 第56-61页 |
4.2.1 教师教学发展传统 | 第56-57页 |
4.2.2 教师教学发展机构 | 第57-58页 |
4.2.3 教师教学发展内容和方式 | 第58-60页 |
4.2.4 教师教学发展的评价与反馈制度 | 第60-61页 |
4.3 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中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比较的启示 | 第62-68页 |
5.1 完善组织网络 | 第62-64页 |
5.1.1 赋予学校更多自主权 | 第62-63页 |
5.1.2 促进各部门的有效协调 | 第63页 |
5.1.3 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 | 第63-64页 |
5.2 优化机构建设 | 第64-66页 |
5.2.1 完善组织框架 | 第64-65页 |
5.2.2 加强机构内外部联系 | 第65页 |
5.2.3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 第65-66页 |
5.3 创新发展模式 | 第66-68页 |
5.3.1 契合教师实际需求 | 第66页 |
5.3.2 实行多层次发展 | 第66-67页 |
5.3.3 丰富活动形式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