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5-32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问题与视角 | 第15-22页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22-32页 |
一 关于类传的宏观研究 | 第22-24页 |
二 关于《党锢传》、《游(勇)侠传》及《孝行(友、义)》的研究 | 第24-32页 |
第一章 中古史书《孝义传》的成立:从《游侠传》到《孝义传》 | 第32-58页 |
第一节 游侠的核心精神——义 | 第34-38页 |
第二节 《魏略·勇侠传》分析 | 第38-48页 |
第三节 《孝义传》的成立 | 第48-56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二章 南北朝史书《孝义传》传主的身份及史料来源 | 第58-86页 |
第一节 “孝义传”传主身份 | 第59-73页 |
第二节 《孝义传》史源之推测 | 第73-85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三章 《孝义传》的孝行书写及孝子图的传播 | 第86-133页 |
第一节 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家贫亲老,求为县令 | 第86-93页 |
第二节 孝感模式 | 第93-96页 |
第三节 伏棺救火与停丧不葬 | 第96-118页 |
一 伏棺救火的书写模式 | 第96-100页 |
二 蔡顺伏棺模式与停(久)丧不葬 | 第100-118页 |
(一) 关于殡期与葬期问题 | 第100-104页 |
(二) 汉魏两晋时的停丧不葬 | 第104-107页 |
(三) 停(久)丧不葬风俗与拘忌时日 | 第107-108页 |
(四) 凶门柏历与停丧不葬 | 第108-112页 |
(五) 宋、齐时停丧不葬风俗 | 第112-114页 |
(六) 厚葬、薄葬与停丧间的关系 | 第114-116页 |
(七) 伏棺救火与停丧不葬 | 第116-118页 |
第四节 孝子图的传播 | 第118-131页 |
一 南朝孝子图的传播 | 第118-120页 |
二 北朝孝子图传播与政治意涵 | 第120-131页 |
(一) 墓葬中的孝子图 | 第120-123页 |
(二) 孝子图像与政治意涵 | 第123-131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四章 义之内涵与变迁 | 第133-162页 |
第一节 长官与吏民——所谓“第二次君臣关系” | 第133-141页 |
第二节 报仇、争死——公义与私义 | 第141-150页 |
一 报仇 | 第141-147页 |
二 争死 | 第147-150页 |
第三节 乡里救助、赈恤与累世同居 | 第150-161页 |
一 乡里救助、赈恤 | 第150-159页 |
二 累世同居 | 第159-161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61-162页 |
附录 两汉魏晋时的“致敬”与自称“下官”问题 | 第162-183页 |
结语 《孝义传》的成立与汉唐间社会政治秩序的重构 | 第183-194页 |
一 孝、义之成为类传名目 | 第183-189页 |
(一) 孝伦理对社会秩序的规范 | 第183-185页 |
(二) “义”与社会政治秩序 | 第185-187页 |
(三) 《孝义传》的成立与“义”的内涵 | 第187-189页 |
二 《孝义传》与社会政治秩序的重构 | 第189-194页 |
(一) 对“二重君臣关系”的消解及新型“君民关系”的出现 | 第189-191页 |
(二) 《孝子传》的编纂、“孝子图”的传播与政治意图 | 第191-192页 |
(三) 《孝义传》所见身份、礼俗与社会秩序 | 第192-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4页 |
附表 | 第204-230页 |
后记 | 第230-233页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第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