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庐隐的创作对基督教原罪的误读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的价值及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庐隐的信仰与创作 | 第14-26页 |
第一节 庐隐的宗教信仰 | 第14-18页 |
一、庐隐的信仰过程 | 第14-16页 |
二、庐隐的宗教观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庐隐创作中的基督教因素 | 第18-26页 |
一、苦闷彷徨的皈依者形象 | 第19-21页 |
二、沉沦痛苦的忏悔者形象 | 第21-23页 |
三、奋起牺牲的救世者形象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庐隐的创作对基督教原罪的误读 | 第26-42页 |
第一节 悲哀风格的误读 | 第27-34页 |
一、悲哀的原因 | 第28-31页 |
二、悲哀的本质 | 第31-34页 |
第二节 女性救赎的误读 | 第34-42页 |
一、救赎的原因 | 第34-36页 |
二、救赎的经过 | 第36-38页 |
三、救赎的结果 | 第38-42页 |
第三章 误读产生的原因 | 第42-52页 |
第一节 文化传播中的客观存在 | 第42-45页 |
第二节 民族危亡中的精神遇合 | 第45-47页 |
第三节 生命体验中的审美追求 | 第47-52页 |
第四章 误读产生的意义 | 第52-62页 |
第一节 庐隐创作的殉道色彩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基督教文化的世俗化 | 第55-58页 |
第三节 误读形成的双重效应 | 第58-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