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市纪检监察干部选拔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1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8-11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页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 第14-15页 |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页 |
(二)存在困难 | 第15页 |
五、研究工作具备的条件 | 第15-16页 |
(一) 具备的主观条件 | 第15页 |
(二) 有利的客观条件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16-25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16-21页 |
(一) 纪检监察机关 | 第16-17页 |
(二) 纪检监察干部 | 第17-18页 |
(三) 公务员选拔制度 | 第18-20页 |
(四) 胜任力模型 | 第20-21页 |
二、基本理论 | 第21-25页 |
(一)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21-22页 |
(二) 胜任力模型理论 | 第22-23页 |
(三) 人才测评理论 | 第23页 |
(四) 竞争性选拔理论 | 第23-25页 |
第二章 J市纪检监察干部选拔方式的现状分析 | 第25-31页 |
一、J市纪检监察干部的基本情况 | 第25页 |
(一) 基本情况 | 第25页 |
(二) 人员组成 | 第25页 |
二、J市纪检监察干部选拔方式 | 第25-26页 |
(一) 外部招聘方式 | 第25-26页 |
(二) 内部选拔方式 | 第26页 |
(三) 转业安置方式 | 第26页 |
三、J市纪检监察干部选拔的运作流程 | 第26-27页 |
(一) 外部招聘方式的选拔流程 | 第26-27页 |
(二) 内部选拔方式的选拔流程 | 第27页 |
(三) 转业安置方式的选拔流程 | 第27页 |
四、J市纪检监察干部选拔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一) 价值目标认识模糊 | 第27-28页 |
(二) 选拔标准不够明确 | 第28页 |
(三) 选拔内容缺少针对性 | 第28-29页 |
(四) 筛选方式不够科学 | 第29-31页 |
第三章 J市纪检监察干部选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一、从理念上看,受传统观念负面影响 | 第31-32页 |
(一) 受权力本身的影响 | 第31页 |
(二) 受传统历史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三) 受“一把手”选任制度的影响 | 第32页 |
二、从制度上看,选拔机制不够完善 | 第32-33页 |
(一) 选拔权力配置不够合理 | 第32页 |
(二) 干部竞争机制不够完善 | 第32-33页 |
(三) 干部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 第33页 |
三、从实际操作上看,选拔任用量化标准不够明确 | 第33页 |
(一) 被选拔者的标准很难量化 | 第33页 |
(二) 量化原则不彻底 | 第33页 |
(三) 量化原则实施困难 | 第33页 |
四、从监督上看,监督机制不够有效 | 第33-35页 |
(一) 选拔主体内部,监督与选拔难以理顺 | 第33-34页 |
(二) 监督工作的运行程序不够完善 | 第34页 |
(三) 惩戒制度不够完善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完善J市纪检监察干部选拔制度的建议 | 第35-42页 |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选拔主体的素质 | 第35-36页 |
(一) 加强学习,用理论武装头脑 | 第35-36页 |
(二) 加强责任,坚守岗位职责 | 第36页 |
(三) 加强服务,打造服务型团队 | 第36页 |
二、引入胜任力模型,完善选拔的标准规定 | 第36-38页 |
(一) 纪检监察干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 第37页 |
(二) 根据胜任力模型完善相关标准 | 第37-38页 |
三、坚持人才测评,提高选拔内容的针对性 | 第38-40页 |
(一) 有效应用多种人才测评工具 | 第39页 |
(二) 建立完善的人才测评机制 | 第39页 |
(三) 要强化人才测评应用的监督机制 | 第39-40页 |
四、强化竞争选拔,完善选拔的筛选方法 | 第40-42页 |
(一) 做好职位分析,了解岗位需要 | 第40-41页 |
(二) 完善选拔机制,细化程序方法 | 第41页 |
(三) 规范细化流程,完善适时退出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