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7页 |
一、缘起、目的、概念和意义 | 第9-13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9-11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23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21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1-23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23-2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三)论文框架 | 第25页 |
四、文章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5-27页 |
(一)可能的创新 | 第25-26页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26-27页 |
第一章 传统政治伦理的流变分析 | 第27-94页 |
第一节 神教政治伦理到诸子政治伦理 | 第29-64页 |
一、神教、宗法政治伦理流变 | 第29-49页 |
二、诸子政治伦理的蓬勃兴起 | 第49-64页 |
第二节 法家政治伦理到儒家政治伦理 | 第64-82页 |
一、法家政治伦理的凸显 | 第64-70页 |
二、儒家政治伦理的胜出 | 第70-82页 |
第三节 儒家政治伦理到近代政治伦理 | 第82-94页 |
一、儒家政治伦理的衰落 | 第82-88页 |
二、现代政治伦理的萌芽 | 第88-94页 |
第二章 传统政治伦理的内容分析 | 第94-158页 |
第一节 传统政治伦理内容的纵向结构 | 第95-131页 |
一、君道 | 第95-114页 |
二、臣道 | 第114-125页 |
三、民道 | 第125-131页 |
第二节 传统政治伦理内容的横向结构 | 第131-158页 |
一、核心伦理 | 第131-140页 |
二、支持伦理 | 第140-149页 |
三、辅助伦理 | 第149-158页 |
第三章 传统政治伦理的建设分析 | 第158-213页 |
第一节 传统政治伦理建设方法 | 第159-189页 |
一、政与学的结合 | 第159-179页 |
二、官与民的协调 | 第179-189页 |
第二节 传统政治伦理建设路径 | 第189-213页 |
一、选拔任用中的官员伦理塑造 | 第189-201页 |
二、教化为核心的民众伦理塑造 | 第201-213页 |
第四章 传统政治伦理的特点分析 | 第213-256页 |
第一节 中西对比中的民族特色 | 第213-235页 |
一、价值取向的对比 | 第214-226页 |
二、实践表现的对比 | 第226-235页 |
第二节 自我审视下的自身特点 | 第235-256页 |
一、内容方面的特点 | 第235-247页 |
二、建设方面的特点 | 第247-256页 |
结语 | 第256-259页 |
参考文献 | 第259-264页 |
致谢 | 第264-2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