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序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张作骥:从台湾新电影到后海角时代的电影作者 | 第11-23页 |
第一节 从新电影到后海角的时期划分 | 第11-12页 |
第二节 作为电影作者的张作骥 | 第12-15页 |
第三节 张作骥的导演经历及作品介绍 | 第15-23页 |
一、受困扰的写实主义(1996-2007) | 第15-18页 |
二、后海角时期的家族叙事(2008-2013) | 第18-20页 |
三、创作倾向的转变?(2013-2015)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分裂:对自然主义与无缝真实的破坏 | 第23-46页 |
第一节 画面与画面的分裂:黑场 | 第24-35页 |
一、黑场:从无到有 | 第24-27页 |
二、黑场:意义建构 | 第27-33页 |
三、黑场:段落划分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声音与画面的分裂:旁白 | 第35-42页 |
一、旁白:建立视点 | 第36-37页 |
二、旁白:传递情感 | 第37-40页 |
三、旁白:标记重复 | 第40-42页 |
第三节 内心与外在的分裂:非线性叙事 | 第42-46页 |
一、重生的第二结局 | 第42-44页 |
二、困扰的死亡时间 | 第44-46页 |
第三章 重生:对威权认同与悲情历史的消解 | 第46-60页 |
第一节 女性与父权社会 | 第46-49页 |
第二节 族群与“国家机器” | 第49-54页 |
一、语言的混响 | 第49-52页 |
二、历史的杂音 | 第52-54页 |
第三节 存在与生存处境 | 第54-60页 |
一、都市景观的本土化 | 第54-57页 |
二、公共空间的私密性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