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引言 | 第6-8页 |
| 第一章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举证责任的前置性问题探究 | 第8-18页 |
| 1.1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内涵 | 第8-9页 |
| 1.2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理论分析 | 第9-13页 |
| 1.2.1 相关理论评析 | 第9-10页 |
| 1.2.2 个人的起诉主体资格 | 第10-13页 |
| 1.2.3 检察机关的起诉主体资格 | 第13页 |
| 1.3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特点 | 第13-15页 |
| 1.3.1 环境侵权案件的一般特征 | 第13-14页 |
| 1.3.2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一般环境侵权诉讼的区别 | 第14-15页 |
| 1.4 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研究动因 | 第15-18页 |
| 1.4.1 环境问题形势依然严峻 | 第15-16页 |
| 1.4.2 对公民环境权的尊重 | 第16页 |
| 1.4.3 各地出现环境公益诉讼破冰之举 | 第16-17页 |
| 1.4.4 相关法律的保障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举证责任分配之理论构造 | 第18-26页 |
| 2.1 证明责任之含义辨析 | 第18-20页 |
| 2.2 以“规范说”为主流的学说评析 | 第20-23页 |
| 2.2.1 大陆法系相关学说 | 第20-22页 |
| 2.2.2 英美法系相关学说 | 第22-23页 |
| 2.3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举证责任领域对“规范说”的突破 | 第23-26页 |
| 第三章 构建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举证责任分配体系 | 第26-32页 |
| 3.1 我国法律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 3.2 确定举证责任分配应遵循的原则 | 第27-28页 |
| 3.3 举证责任分配在构成要件方面的考量 | 第28-29页 |
| 3.3.1 损害行为 | 第28-29页 |
| 3.3.2 因果关系 | 第29页 |
| 3.3.3 损害结果 | 第29页 |
| 3.3.4 免责事由 | 第29页 |
| 3.4 举证责任分配在举证主体方面的考量 | 第29-32页 |
| 3.4.1 公民为举证主体的责任分配 | 第29-30页 |
| 3.4.2 社会团体作为举证主体的责任分配 | 第30页 |
| 3.4.3 政府机关作为举证主体的责任分配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相关制度建议 | 第32-36页 |
| 4.1 举证责任相关制度建议 | 第32-33页 |
| 4.1.1 完善举证责任相关法规 | 第32页 |
| 4.1.2 建立相关证据调查鉴定辅助制度 | 第32-33页 |
| 4.2 其他配套制度建议 | 第33-36页 |
| 4.2.1 建议政府和司法机关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 | 第33-34页 |
| 4.2.2 呼吁立法者能给公民个人法律上的适格原告地位 | 第34页 |
| 4.2.3 建议相关部门开展工作降低原告的诉讼成本 | 第34-35页 |
| 4.2.4 建议发展高校法律援助以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实施 | 第35-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