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情感共情与认知共情的年龄差异:社交动机和年龄相关性的调节作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0-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32页
    1.1 共情涵义的发展第12-13页
        1.1.1 认知取向第12页
        1.1.2 情感取向第12-13页
        1.1.3 多维取向第13页
        1.1.4 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取向第13页
    1.2 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内涵第13-15页
    1.3 共情的功能第15-16页
    1.4 共情的测量第16-21页
        1.4.1 自我报告的测量方式第16-17页
        1.4.2 任务表现的测量方式第17-21页
    1.5 共情年龄差异的相关研究及其影响因素第21-28页
        1.5.1 情感共情年龄差异的相关研究第21-23页
        1.5.2 认知共情年龄差异的相关研究第23-25页
        1.5.3 共情年龄差异的影响因素第25-28页
    1.6 共情和动机因素相关的研究第28-29页
    1.7 与社会认知和情绪老化相关的毕生发展理论第29-32页
        1.7.1 选择补偿最优化模型第30页
        1.7.2 选择性投入假设理论第30页
        1.7.3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第30-31页
        1.7.4 动态整合理论第31-32页
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第32-36页
    2.1 问题提出第32-33页
    2.2 研究意义第33-34页
        2.2.1 理论意义第33-34页
        2.2.2 现实意义第34页
    2.3 研究总体假设第34-35页
    2.4 研究总体设计第35-36页
3 实验研究第36-54页
    3.1 研究一 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年龄差异:社交动机的影响第36-45页
        3.1.1 研究目的第36页
        3.1.2 研究假设第36页
        3.1.3 研究方法第36-40页
        3.1.4 研究结果第40-42页
        3.1.5 讨论第42-45页
    3.2 研究二 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年龄差异:年龄相关性的影响第45-54页
        3.2.1 研究目的第45页
        3.2.2 研究假设第45页
        3.2.3 研究方法第45-48页
        3.2.4 研究结果第48-51页
        3.2.5 讨论第51-54页
4 综合讨论第54-61页
    4.1 共情发展的一般规律第54-55页
    4.2 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年龄差异:动机因素的调节作用第55-56页
    4.3 拓展了共情发展的套娃模型第56-58页
    4.4 创新之处第58页
    4.5 研究不足和展望第58-61页
5 研究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2页
附录第72-78页
    附录一第72-74页
    附录二第74-75页
    附录三第75-76页
    附录四第76-77页
    附录五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9-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我参照线索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下一篇:贫困农村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适应性与6-24月龄婴幼儿社交情绪能力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