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4页 |
1.1 锂的应用价值 | 第8-9页 |
1.2 锂资源的分布 | 第9-11页 |
1.2.1 矿石锂资源 | 第10-11页 |
1.2.2 盐湖锂资源 | 第11页 |
1.2.3 中国的锂资源分布情况 | 第11页 |
1.3 现有提锂工艺 | 第11-20页 |
1.3.1 盐湖提锂工艺 | 第12-15页 |
1.3.2 矿石提锂工艺 | 第15-20页 |
1.4 氢氧化锂 | 第20-22页 |
1.4.1 硫酸锂苛化冷冻法 | 第20页 |
1.4.2 碳酸锂苛化法 | 第20-21页 |
1.4.3 卤水电解法 | 第21页 |
1.4.4 电解硫酸锂溶液 | 第21-22页 |
1.5 课题选题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6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仪器、试剂和分析方法 | 第24-35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24-30页 |
2.1.1 离子色谱 | 第24-25页 |
2.1.2 X射线衍射仪 | 第25-26页 |
2.1.3 气流粉碎机 | 第26-27页 |
2.1.4 扫描电镜 | 第27页 |
2.1.5 TC-FCD反应釜 | 第27-29页 |
2.1.6 激光粒度仪 | 第29页 |
2.1.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 | 第29-30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30-35页 |
2.3.1 样品的处理 | 第30页 |
2.3.2 离子色谱的使用 | 第30-35页 |
第三章 天然锂辉石压煮法提锂试验 | 第35-48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 | 第35-40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35-37页 |
3.2.2 实验流程 | 第37-40页 |
3.2.3 压煮实验流程 | 第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3.3.1 添加剂(氢氧化钠或硫酸钠)的质量对提锂率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2 锂辉石粒径对实验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3 反应温度对实验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4 对滤渣的分析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氢氧化钠β锂辉石压煮实验 | 第48-59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实验流程 | 第48-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4.3.1 氢氧化钠的添加量对提锂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2 温度对提锂率的影响 | 第52页 |
4.3.3 β锂辉石粉粒径对提锂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4 石灰添加量对提锂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5 反应时间对提锂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6 搅拌速率对提锂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7 对不溶渣的分析 | 第56-57页 |
4.3.8 反应前后钠元素的变化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硫酸钠β锂辉石压煮提锂 | 第59-68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工艺流程 | 第59-6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5.3.1 硫酸钠的添加量对于浸取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2 石灰的添加量对提锂率的影响 | 第61页 |
5.3.3 温度对浸取实验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4 不溶渣分析 | 第62-63页 |
5.3.5 反应前后钠元素的变化 | 第63-64页 |
5.4 反应热力学分析 | 第64-67页 |
5.4.1 热力学计算的经典方法 | 第64-66页 |
5.4.2 焓和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 | 第66-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氢氧化锂的制备 | 第68-73页 |
6.1 引言 | 第68页 |
6.2 氢氧化锂制备路线 | 第68-72页 |
6.2.1 氢氧化钠β锂辉石压煮工艺制备路线 | 第68-70页 |
6.2.2 硫酸钠β锂辉石压煮工艺制备氢氧化锂路线 | 第70-7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