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6页 |
1.1 薏苡仁油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1.1 含量、成分及测定方法研究 | 第13-14页 |
1.1.2 薏苡仁油的活性研究 | 第14-16页 |
1.2 复乳的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1 复乳制剂概述 | 第16页 |
1.2.2 复乳的制备方法 | 第16-18页 |
1.2.3 影响复乳稳定性的因素 | 第18-21页 |
1.2.4 复乳的应用 | 第21-22页 |
1.3 肠吸收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3.1 外翻肠囊法 | 第22-23页 |
1.3.2 在体单向肠灌流法 | 第23页 |
1.3.3 Caco-2 细胞模型法 | 第23-24页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 第24-26页 |
第2章 W/O/W型薏苡仁油复乳的制备 | 第26-55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2.1.1 主要材料 | 第26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6-2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2.2.1 COME初相的配方初选 | 第27-29页 |
2.2.2 COME第二相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3 COME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30-31页 |
2.2.4 COME外观及类型鉴定 | 第31页 |
2.2.5 COME理化参数测定 | 第31页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52页 |
2.3.1 COME初相配方初选结果 | 第31-43页 |
2.3.2 COME第二相的制备结果 | 第43-46页 |
2.3.3 COME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46-50页 |
2.3.4 COMS外观及类型鉴别结果 | 第50-52页 |
2.3.5 COME理化参数测定结果 | 第52页 |
2.4 讨论 | 第52-53页 |
2.5 小结 | 第53-55页 |
第3章 W/O/W型薏苡仁油复乳稳定性考察 | 第55-73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55-56页 |
3.1.1 主要材料 | 第55-56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56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56-59页 |
3.2.1 COME中甘油三酯检测 | 第56-58页 |
3.2.2 COME热力学稳定性测试 | 第58页 |
3.2.3 恒温加速试验 | 第58页 |
3.2.4 薏苡仁油对比试验 | 第58页 |
3.2.5 COME在五种饮料中的稳定性考察 | 第58-59页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71页 |
3.3.1 COME中甘油三酯检测结果 | 第59-62页 |
3.3.2 COME热力学稳定性测试结果 | 第62-63页 |
3.3.3 恒温加速试验结果 | 第63-68页 |
3.3.4 薏苡仁油对比试验结果 | 第68页 |
3.3.5 COME在五种饮料中稳定性考查结果 | 第68-71页 |
3.4 讨论 | 第71-72页 |
3.5 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W/O/W型薏苡仁油复乳的体外释放及模型拟合 | 第73-100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73-74页 |
4.1.1 主要材料 | 第73-74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74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74-76页 |
4.2.1 释放介质溶液配制 | 第74页 |
4.2.2 COME体外释放试验 | 第74-76页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6-98页 |
4.3.1 方法专属性考察结果 | 第76页 |
4.3.2 COME中甘油三酯测定结果 | 第76-77页 |
4.3.3 释放液处理结果 | 第77-78页 |
4.3.4 释放液数据处理结果 | 第78-80页 |
4.3.5 体外释放动力学模型建立结果 | 第80-98页 |
4.4 讨论 | 第98页 |
4.5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5章 W/O/W型薏苡仁油复乳肠吸收研究 | 第100-123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100-101页 |
5.1.1 主要材料 | 第100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100-101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101-105页 |
5.2.1 检测方法 | 第101页 |
5.2.2 离体肠吸收 | 第101-103页 |
5.2.3 在体肠吸收 | 第103-105页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5-120页 |
5.3.1 检测原理 | 第105页 |
5.3.2 离体肠吸收结果 | 第105-111页 |
5.3.3 离体肠吸收结果 | 第111-120页 |
5.4 讨论 | 第120-121页 |
5.5 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6.1 结论 | 第123-124页 |
6.2 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