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电力贯通线现有故障隔离方案 | 第12-14页 |
1.2.2 无通道保护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电力贯通线故障定位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对象和目标 | 第16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高速铁路10kV电力贯通线建模及分析 | 第18-27页 |
2.1 电力贯通线模型建立 | 第18-22页 |
2.1.1 基本结构特点 | 第18-19页 |
2.1.2 电力贯通线实际参数 | 第19页 |
2.1.3 电力贯通线仿真模型搭建 | 第19-22页 |
2.2 电力贯通线故障特征分析 | 第22-26页 |
2.2.1 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第22-24页 |
2.2.2 相间短路故障特征分析 | 第24-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不依赖通信的电力贯通线故障区段隔离方案 | 第27-50页 |
3.1 基于无通道保护的电力贯通线故障隔离方案分析 | 第27-31页 |
3.1.1 基于无通道保护的电力贯通线故障隔离方案 | 第27-29页 |
3.1.2 存在问题分析 | 第29-30页 |
3.1.3 基于小波变换的二次扰动信号检测 | 第30-31页 |
3.2 基于单端故障测距的电力贯通线故障隔离改进方案 | 第31-41页 |
3.2.1 单端故障测距算法 | 第32-36页 |
3.2.2 加速动作判据 | 第36-38页 |
3.2.3 改进方案保护构成与动作逻辑 | 第38-40页 |
3.2.4 改进的故障区段隔离方案 | 第40-41页 |
3.3 仿真分析 | 第41-48页 |
3.3.1 加速区段故障分析 | 第42-44页 |
3.3.2 其他区段故障分析 | 第44-47页 |
3.3.3 改进方案加速效果分析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基于通信的电力贯通线故障区段定位与隔离 | 第50-57页 |
4.1 电力贯通线路故障区段定位方法 | 第50-54页 |
4.1.1 单相接地故障区段定位方法 | 第50-52页 |
4.1.2 仿真分析 | 第52-54页 |
4.2 有通信条件下的故障区段隔离方案 | 第54-56页 |
4.2.1 新型保护装置 | 第54-55页 |
4.2.2 故障隔离方案 | 第55-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新型电力贯通线自动化故障处理系统 | 第57-65页 |
5.1 备自投单元投入方案 | 第57-62页 |
5.1.1 备自投单元投入判据 | 第57-58页 |
5.1.2 备自投单元动作逻辑图 | 第58-59页 |
5.1.3 仿真分析 | 第59-62页 |
5.2 电力贯通线自动化故障处理系统 | 第62-63页 |
5.2.1 整体故障处理流程设计 | 第62-63页 |
5.2.2 算法计算量与工程可行性分析 | 第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