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63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1.3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优点 | 第14页 |
1.4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工作原理 | 第14-17页 |
1.5 蓝色发光材料 | 第17-60页 |
1.5.1 普通蓝色荧光发光材料 | 第18-31页 |
1.5.2 蓝色三重态融合发光材料 | 第31-33页 |
1.5.3 蓝色金属配合物磷光发光材料 | 第33-42页 |
1.5.4 蓝色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 | 第42-60页 |
1.6 蓝色发光材料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 第60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60-63页 |
1.7.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60-62页 |
1.7.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62-63页 |
第二章 萘[1,2-d]并咪唑衍生物的构型差异化研究及高性能深蓝光器件 | 第63-84页 |
2.1 引言 | 第63-6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64-70页 |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6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64页 |
2.2.3 材料的合成 | 第64-69页 |
2.2.4 OLED器件制备与测试 | 第69-70页 |
2.2.5 紫外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UPS和XPS) | 第7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70-83页 |
2.3.1 量子化学计算 | 第70-72页 |
2.3.2 热学,电化学和光物理特性 | 第72-76页 |
2.3.3 电致发光器件性能 | 第76-8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三章 基于双(苯砜基)苯的蓝色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 | 第84-95页 |
3.1 引言 | 第84-8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5-88页 |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85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85页 |
3.2.3 材料的合成 | 第85-87页 |
3.2.4 OLED器件制备与测试 | 第87-8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4页 |
3.3.1 量子化学计算 | 第88-89页 |
3.3.2 热学,电化学和光物理特性 | 第89-93页 |
3.3.3 电致发光器件性能 | 第93-9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四章 引入扭转分子躯干的高效率蓝色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 | 第95-108页 |
4.1 引言 | 第9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5-100页 |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95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95-96页 |
4.2.3 材料的合成 | 第96-99页 |
4.2.4 量子化学计算 | 第99-100页 |
4.2.5 OLED器件制备与测试 | 第10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7页 |
4.3.1 理论计算 | 第100-101页 |
4.3.2 热学,电化学和光物理特性 | 第101-105页 |
4.3.3 电致发光器件性能 | 第105-10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五章 具有水平排列倾向的新型发光分子和器件光取出系数的提高 | 第108-128页 |
5.1 引言 | 第10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8-114页 |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108-109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109-110页 |
5.2.3 材料的合成 | 第110-114页 |
5.2.4 OLED器件制备与测试 | 第11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6页 |
5.3.1 分子设计 | 第114-115页 |
5.3.2 量子化学计算 | 第115-117页 |
5.3.3 材料的基本物理特性 | 第117-121页 |
5.3.4 分子在薄膜中的取向 | 第121-123页 |
5.3.5 电致发光器件性能 | 第123-12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结论 | 第128-129页 |
展望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附件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