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文化园周边村落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政策背景 | 第15页 |
1.1.2 经济背景 | 第15-16页 |
1.1.3 文化背景 | 第16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17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7-18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1-29页 |
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21-24页 |
2.1.1 理论研究 | 第21页 |
2.1.2 实践研究 | 第21-24页 |
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4-29页 |
2.2.1 理论研究 | 第24-25页 |
2.2.2 实践研究 | 第25-29页 |
第3章 梅山文化园周边村落公共空间概述 | 第29-50页 |
3.1 区域概况 | 第29-35页 |
3.1.1 地理区位 | 第29页 |
3.1.2 自然资源 | 第29-30页 |
3.1.3 历史沿革 | 第30页 |
3.1.4 社会背景 | 第30-32页 |
3.1.5 建筑特点 | 第32-33页 |
3.1.6 民俗文化 | 第33-35页 |
3.2 公共空间结构类型 | 第35-37页 |
3.2.1 离散型 | 第35页 |
3.2.2 集聚型 | 第35-37页 |
3.3 公共空间格局演化 | 第37-38页 |
3.4 公共空间构成形式 | 第38-50页 |
3.4.1 点状空间 | 第39-44页 |
3.4.2 线状空间 | 第44-48页 |
3.4.3 面状空间 | 第48-50页 |
第4章 村落公共空间设计优化策略 | 第50-72页 |
4.1 村落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 第50-54页 |
4.1.1 整体性 | 第50-51页 |
4.1.2 连续性 | 第51页 |
4.1.3 地域性 | 第51-52页 |
4.1.4 生态性 | 第52-53页 |
4.1.5 可操作性 | 第53-54页 |
4.2 整体空间优化 | 第54-57页 |
4.2.1 功能布局调整 | 第54-55页 |
4.2.2 道路交通规划 | 第55页 |
4.2.3 基础设施完善 | 第55-57页 |
4.3 建筑空间优化 | 第57-63页 |
4.3.1 建筑形态优化 | 第57-61页 |
4.3.2 空间功能更新 | 第61-63页 |
4.4 街巷空间优化 | 第63-68页 |
4.4.1 建筑高度控制 | 第63页 |
4.4.2 平面格局完善 | 第63-65页 |
4.4.3 空间序列优化 | 第65-67页 |
4.4.4 节点空间打造 | 第67-68页 |
4.5 水系空间优化 | 第68-72页 |
4.5.1 水系环境整治 | 第68页 |
4.5.2 水体形态调整 | 第68-70页 |
4.5.3 滨水空间优化 | 第70-72页 |
第5章 山口村梅山文化广场设计实践探索 | 第72-85页 |
5.1 前期分析 | 第72-73页 |
5.1.1 区位概况 | 第72页 |
5.1.2 村落现状 | 第72-73页 |
5.1.3 旅游资源 | 第73页 |
5.1.4 交通发展 | 第73页 |
5.2 设计要求 | 第73-74页 |
5.3 设计原则 | 第74-75页 |
5.4 规划设计策略 | 第75-81页 |
5.4.1 总图布局 | 第75-77页 |
5.4.2 空间序列设计 | 第77-78页 |
5.4.3 道路系统规划 | 第78-79页 |
5.4.4 景观环境规划 | 第79-81页 |
5.4.5 公共服务设施 | 第81页 |
5.5 建筑设计策略 | 第81-85页 |
5.5.1 新建建筑设计 | 第81-84页 |
5.5.2 民居风貌调整 | 第84-85页 |
结语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作品目录 | 第89-90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实践项目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