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 研究缘起 | 第14-16页 |
1.2.1 外部因素 | 第14-15页 |
1.2.2 自身因素 | 第15-16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3.1 中央商务区与滨水商务区 | 第16-18页 |
1.3.2 开放空间 | 第18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的目的 | 第18页 |
1.4.2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1.5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9-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理论研究综述与实践发展分析 | 第21-42页 |
2.1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1-26页 |
2.1.1 城市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1.2 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动态 | 第23-26页 |
2.2 境外城市滨水商务区实践案例 | 第26-33页 |
2.2.1 纽约曼哈顿 | 第26-30页 |
2.2.2 香港中环 | 第30-33页 |
2.3 境内城市滨水商务区实践案例 | 第33-39页 |
2.3.1 上海陆家嘴 | 第33-36页 |
2.3.2 重庆江北城 | 第36-39页 |
2.4 启示与转变 | 第39-41页 |
2.4.1 启示 | 第39-40页 |
2.4.2 转变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城市滨水商务区开放空间相关要素分析 | 第42-55页 |
3.1 城市滨水商务区开放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42-46页 |
3.1.1 自然条件因素 | 第42页 |
3.1.2 经济因素 | 第42页 |
3.1.3 社会文化因素 | 第42-43页 |
3.1.4 城市空间因素 | 第43-44页 |
3.1.5 政策与管理因素 | 第44-46页 |
3.2 城市滨水商务区开放空间的特征性要素 | 第46-48页 |
3.2.1 公共性特征 | 第46-47页 |
3.2.2 可达性特征 | 第47页 |
3.2.3 舒适性特征 | 第47-48页 |
3.2.4 场所性特征 | 第48页 |
3.3 城市滨水商务区开放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48-54页 |
3.3.1 广场空间 | 第48-50页 |
3.3.2 街道空间 | 第50-52页 |
3.3.3 滨水驳岸空间 | 第52-53页 |
3.3.4 公园绿地空间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城市滨水商务区开放空间的建构 | 第55-74页 |
4.1 城市滨水商务区开放空间的建构原则 | 第55-62页 |
4.1.1 整体性原则 | 第55-56页 |
4.1.2 复合性原则 | 第56-59页 |
4.1.3 连续性原则 | 第59-60页 |
4.1.4 生态性原则 | 第60-61页 |
4.1.5 人性化原则 | 第61-62页 |
4.2 城市滨水商务区开放空间的建构途径 | 第62-73页 |
4.2.1 宏观空间形态建构 | 第62-64页 |
4.2.2 中观规划控制和布局 | 第64-70页 |
4.2.3 微观环境设计 | 第70-7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长沙滨江新城城市优化设计实践 | 第74-86页 |
5.1 滨江新城的概况 | 第74-78页 |
5.1.1 区位概况 | 第74-75页 |
5.1.2 规划演进 | 第75-77页 |
5.1.3 建设概况 | 第77-78页 |
5.2 滨江新城商务区开放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78页 |
5.3 滨江新城商务区开放空间的构建 | 第78-86页 |
5.3.1 滨江新城商务区开放空间的空间形态 | 第78-80页 |
5.3.2 滨江新城商务区开放空间的规划控制和布局 | 第80-85页 |
5.3.3 滨江新城商务区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设计项目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