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粗糙脉孢菌 | 第9-11页 |
1.2 纤维素酶 | 第11-15页 |
1.2.1 纤维素酶的结构 | 第11-13页 |
1.2.2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制 | 第13-14页 |
1.2.3 纤维素酶的性质 | 第14-15页 |
1.3 外切葡聚糖酶简介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1 外切葡聚糖酶 | 第15-16页 |
1.3.2 基因的过表达 | 第16-18页 |
1.3.3 外切葡聚糖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1.4.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4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5页 |
2.1.1 实验菌株 | 第2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1.3 培养基及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21-24页 |
2.1.4 仪器和设备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42页 |
2.2.1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25-28页 |
2.2.2 粗糙脉孢菌产纤维素酶的最适培养条件筛选 | 第28页 |
2.2.3 筛选粗糙脉孢菌纤维素酶突变体 | 第28-29页 |
2.2.4 粗糙脉孢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9-30页 |
2.2.5 粗糙脉孢菌外切葡聚糖酶基因的PCR扩增 | 第30-31页 |
2.2.6 外切葡聚糖酶基因的载体构建 | 第31-35页 |
2.2.7 电穿孔转化粗糙脉孢菌301-6菌株 | 第35-36页 |
2.2.8 外切葡聚糖酶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 第36-40页 |
2.2.9 筛选外切葡聚糖酶基因过表达菌株 | 第40页 |
2.2.10 发酵液的SDS-PAGE电泳 | 第40-41页 |
2.2.11 CBH过表达菌株产酶的传代稳定性 | 第41-42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3.1 粗糙脉孢菌纤维素酶突变体的筛选 | 第42-45页 |
3.1.1 粗糙脉孢菌产纤维素酶的最适培养基 | 第42-43页 |
3.1.2 粗糙脉孢菌产纤维素酶的最适培养时间 | 第43页 |
3.1.3 粗糙脉孢菌纤维素酶突变体的筛选结果 | 第43-45页 |
3.2 粗糙脉孢菌外切葡聚糖酶基因的载体构建 | 第45-48页 |
3.2.1 外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 | 第45-46页 |
3.2.2 酶切PCR产物电泳检测 | 第46-47页 |
3.2.3 酶切检测阳性克隆子 | 第47页 |
3.2.4 粗糙脉孢菌外切葡聚糖酶的基因载体 | 第47-48页 |
3.3 粗糙脉孢菌外切葡聚糖酶基因的过表达 | 第48-52页 |
3.3.1 Western杂交结果 | 第48-49页 |
3.3.2 过表达菌株的筛选结果 | 第49-50页 |
3.3.3 发酵液的SDS-PAGE电泳 | 第50-51页 |
3.3.4 CBH过表达菌株产酶的传代稳定性 | 第51-52页 |
第4章 讨论 | 第52-54页 |
4.1 粗糙脉孢菌纤维素酶突变体的筛选 | 第52-53页 |
4.2 粗糙脉孢菌外切葡聚糖酶基因的载体构建和表达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