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中英文对照和缩略词表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Cell-in-cell现象及其细胞生物学机制 | 第12-17页 |
1.1.1 Cell-in-cell现象与分类 | 第12-14页 |
1.1.2 Cell-in-cell的生物学功能 | 第14-16页 |
1.1.2.1 Entosis与细胞间竞争机制 | 第14-15页 |
1.1.2.2 Emperitosis与肿瘤免疫逃逸 | 第15页 |
1.1.2.3 Cell-in-cell介导的病毒感染 | 第15-16页 |
1.1.3 Cell-in-cell的信号通路研究 | 第16-17页 |
1.2 CDKN2A基因的研究 | 第17-19页 |
1.2.1 CDKN2A基因与细胞周期 | 第17-18页 |
1.2.2 CDKN2A基因与癌症 | 第18-19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2页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CDKN2A基因影响entosis介导的同质cell-in-cell结构形成 | 第22-43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3-26页 |
2.2.2 细胞培养方法 | 第26页 |
2.2.3 Cell-in-cell形成实验 | 第26-27页 |
2.2.4 细胞的总蛋白提取 | 第27页 |
2.2.5 蛋白定量 | 第27页 |
2.2.6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第27-30页 |
2.2.7 无内毒素试剂盒提质粒 | 第30-31页 |
2.2.8 逆转录病毒包装 | 第31页 |
2.2.9 逆转录病毒感染细胞 | 第31-32页 |
2.2.10 CRISPR cas9载体构建 | 第32-33页 |
2.2.11 293FT瞬时转染实验 | 第33-34页 |
2.2.12 CDK4/6 抑制实验 | 第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2.3.1 CDKN2A表达缺陷有利于cell-in-cell结构形成 | 第34-36页 |
2.3.2 过表达CDKN2A抑制cell-in-cell结构形成 | 第36-39页 |
2.3.3 CRISPR/Cas9敲低CDKN2A促使cell-in-cell结构形成 | 第39-40页 |
2.3.4 抑制CDK4/6 通路能够抑制cell-in-cell结构形成 | 第40-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CDKN2A基因调控cell-in-cell结构形成的研究 | 第43-63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4-52页 |
3.2.1 材料 | 第44-46页 |
3.2.2 反应质粒pLVX-Tight-puro-p16INK4a及-p14ARF的构建 | 第46-47页 |
3.2.3 慢病毒包装 | 第47-48页 |
3.2.4 慢病毒感染获得MCF7-pTet-on细胞株 | 第48页 |
3.2.5 MCF7-pTet-on的单克隆细胞株筛选与检测 | 第48-49页 |
3.2.6 可诱导表达系统的构建与检测 | 第49页 |
3.2.7 Western blot法检测Dox诱导前后目的蛋白表达水平 | 第49-50页 |
3.2.8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 第50-52页 |
3.2.8.1 细胞爬片染色 | 第50页 |
3.2.8.2 细胞甩片染色 | 第50-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3.3.1 响应质粒pLVX-Tight-puro-p14ARF/-p16INK4a的构建 | 第52-53页 |
3.3.2 MCF7-pTet-on-CDKN2A可诱导表达系统的建立 | 第53页 |
3.3.3 诱导表达CDKN2A影响细胞形态 | 第53-54页 |
3.3.4 诱导表达CDKN2A的亚细胞定位及cell-in-cell形成率 | 第54-56页 |
3.3.5 诱导表达CDKN2A/p14ARF影响E-cadherin的胞内分布 | 第56-57页 |
3.3.6 诱导表达CDKN2A影响细胞骨架的重新分布 | 第57-59页 |
3.3.7 细胞中表达CDKN2A倾向拥有“赢家细胞”身份 | 第59-61页 |
3.3.8 细胞中过表达CDKN2A(p14ARF/p16INK4a)抑制p-MLC | 第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7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创新性成果 | 第64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件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