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序言 | 第9-17页 |
一、本课题价值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0-15页 |
三、本课题的创新方向 | 第15-16页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清代云南史地之学发展的原因与历程 | 第17-28页 |
第一节 清代云南史地之学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 第17-25页 |
一、悠久的云南历史地理研究 | 第17-21页 |
二、清朝统治者加强和巩固统治云南的需要 | 第21-24页 |
三、清代中后期的西南边疆形势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的发展阶段 | 第25-28页 |
一、清代云南史地学的肇始阶段 | 第25-26页 |
二、清代云南史地学的大盛阶段 | 第26-27页 |
三、清代云南史地学的终结阶段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清代初期云南史地之学的典型成果 | 第28-51页 |
第一节 康熙《云南通志》 | 第28-36页 |
一、康熙《云南通志》的纂修背景 | 第28-30页 |
二、两本康熙《云南通志》之比较 | 第30-31页 |
三、康熙《云南通志》的学术特点 | 第31-33页 |
四、康熙《云南通志》的主要内容 | 第33-35页 |
五、康熙《云南通志》的价值和影响 | 第35-36页 |
第二节 赵元祚与《滇南山水纲目》 | 第36-44页 |
一、赵元祚其人 | 第36-37页 |
二、《滇南山水纲目》的主要内容 | 第37-39页 |
三、《滇南山水纲目》的学术特点 | 第39-40页 |
四、《滇南山水纲目》的价值和影响 | 第40-44页 |
第三节 谢圣纶与《滇志略》 | 第44-51页 |
一、谢圣纶其人 | 第44-45页 |
二、《滇志略》的主要内容 | 第45页 |
三、《滇志略》的学术特点 | 第45-47页 |
四、《滇志略》的价值和影响 | 第47-51页 |
第三章 清代中期云南史地之学的主要成就 | 第51-81页 |
第一节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之“云南统部” | 第51-57页 |
一、清代三修《大清一统志》 | 第51-53页 |
二、《大清一统志》的编纂方式 | 第53-54页 |
三、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之“云南统部”的主要内容 | 第54-56页 |
四、《大清一统志》之“云南统部”的价值和影响 | 第56-57页 |
第二节 道光《云南通志稿》 | 第57-63页 |
一、《云南通志稿》监修、总纂诸人 | 第57-59页 |
二、道光《云南通志稿》的主要内容 | 第59-60页 |
三、道光《云南通志稿》的学术特点 | 第60-62页 |
四、道光《云南通志稿》的价值和影响 | 第62-63页 |
第三节 王崧与《道光云南志钞》 | 第63-68页 |
一、王崧其人 | 第63-64页 |
二、《道光云南志钞》的成书和卷数 | 第64-65页 |
三、《道光云南志钞》与道光《云南通志稿》之比较 | 第65页 |
四、《道光云南志钞》的特点和影响 | 第65-68页 |
第四节 李诚与《云南水道考》 | 第68-74页 |
一、李诚其人 | 第68-69页 |
二、《云南水道考》的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69-70页 |
三、《云南水道考》的学术特点 | 第70-71页 |
四、《云南水道考》的价值和影响 | 第71-74页 |
第五节 师范与《滇系》 | 第74-81页 |
一、师范其人 | 第74-75页 |
二、《滇系》的目次和著书旨趣 | 第75-77页 |
三、《滇系》的学术特点 | 第77-78页 |
四、《滇系》的价值和影响 | 第78-81页 |
第四章 清代晚期云南史地之学的发展与变化 | 第81-97页 |
第一节 光绪《续云南通志稿》 | 第81-88页 |
一、光绪《续云南通志稿》概况 | 第81-84页 |
二、光绪《续云南通志稿》的主要内容 | 第84-85页 |
三、光绪《续云南通志稿》的学术特点 | 第85-86页 |
四、光绪《续云南通志稿》的价值和影响 | 第86-88页 |
第二节 刘慰三与《滇南志略》 | 第88-97页 |
一、刘慰三其人 | 第88-89页 |
二、《滇南志略》的目次和主要内容 | 第89-91页 |
三、《滇南志略》的学术特点 | 第91-93页 |
四、《滇南志略》的价值和影响 | 第93-97页 |
第五章 清代云南史地之学微探 | 第97-112页 |
第一节 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的官修概况、编纂体例、理论方法探讨 | 第97-104页 |
一、云南官修史地之学著作概况 | 第97-100页 |
二、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的编纂体例 | 第100-102页 |
三、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的理论和方法 | 第102-104页 |
第二节 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的特点、地位与边疆史地之学的视域拓展 | 第104-112页 |
一、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的特点 | 第104-106页 |
二、清代云南史地之学的地位 | 第106-109页 |
三、清代云南史地之学与边疆史地之学的视域拓展 | 第109-112页 |
结语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9页 |
后记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