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视角下的民办高校招生策略研究--以苏州GB软件学院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目的第11页
        1.1.3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2-14页
        1.2.1 研究方法第12页
        1.2.2 研究思路第12-14页
2 文献综述第14-24页
    2.1 相关营销理论第14-18页
        2.1.1 从 4P到 11P及 4C理论第14-15页
        2.1.2 STP营销理论第15-16页
        2.1.3 内部营销第16-17页
        2.1.4 差异化营销第17页
        2.1.5 全员营销第17-18页
    2.2 教育营销理论第18-24页
        2.2.1 教育营销概述第18-19页
        2.2.2 教育营销与一般商品营销的区别第19页
        2.2.3 我国教育营销研究现状第19-22页
        2.2.4 国外研究综述及简要评析第22-24页
3 苏州GB学院营销环境分析第24-36页
    3.1 苏州GB软件学院概况第24页
    3.2 苏州GB软件学院营销环境分析第24-32页
        3.2.1 外部市场环境分析第24-27页
        3.2.2 行业环境分析第27-32页
    3.3 苏州GB学院SWOT分析第32-36页
        3.3.1 优势分析第32-33页
        3.3.2 劣势分析第33-34页
        3.3.3 机会分析第34页
        3.3.4 威胁分析第34-35页
        3.3.5 苏州GB学院SWOT矩阵分析第35-36页
4 苏州GB学院目标顾客行为实证分析第36-56页
    4.1 问卷调查分析第36-53页
        4.1.1 对高考考生的问卷调查及分析第37-42页
        4.1.2 对考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及分析第42-46页
        4.1.3 对髙三班主任的问卷调查及分析第46-48页
        4.1.4 对苏州GB学院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分析第48-53页
    4.2 问卷调查分析总结第53-56页
5 苏州GB学院招生营销策略的制定第56-75页
    5.1.苏州GB软件学院招生营销现状第56-62页
        5.1.1 苏州GB软件学院招生营销方法介绍第56-57页
        5.1.2 苏州GB软件学院招生营销方法效果分析第57-61页
        5.1.3 苏州GB软件学院招生营销现状总结第61-62页
    5.2 苏州GB软件学院招生营销策略制定第62-75页
        5.2.1 产品策略第62-68页
        5.2.2 价格策略第68-69页
        5.2.3 渠道策略第69-72页
        5.2.4 促销策略第72-75页
6 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第75-79页
    6.1 构建有效的营销组织架构第75-76页
        6.1.1 构建组织架构第75页
        6.1.2 董事会及学院领导重视第75-76页
        6.1.3 注重组织绩效,明确各部门间协作机制第76页
    6.2 计划及制度制定第76-77页
        6.2.1 做好学院整体计划和各地市计划第76页
        6.2.2 制定确保招生营销开展的基础制度第76-77页
        6.2.3 制定有效的考核激励制度第77页
    6.3 控制措施第77页
        6.3.1 目标控制第77页
        6.3.2 效率控制第77页
    6.4 提升招生营销工作人员执行力第77-78页
        6.4.1 做好人员选聘与培训第77-78页
        6.4.2 用好激励制度第78页
        6.4.3 促进教职工认同学校第78页
    6.5 良好的公共关系维护第78-79页
7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7.1 结论第79-80页
    7.2 主要建议第80页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高校考研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下一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蔡元培时期的北京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