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层DDOS攻击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1.3 本文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2章 DDOS攻击概述 | 第15-34页 |
2.1 DDOS攻击来源 | 第15-16页 |
2.2 DDOS攻击原理 | 第16-20页 |
2.3 DDOS攻击方法 | 第20-28页 |
2.3.1 传统DOS攻击 | 第20-21页 |
2.3.2 应用层DDOS攻击 | 第21-28页 |
2.4 DDOS攻击工具 | 第28-31页 |
2.4.1 传统DOS攻击工具 | 第28-29页 |
2.4.2 典型DDOS攻击工具 | 第29-31页 |
2.5 DDOS发展趋势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DDOS检测技术分析 | 第34-41页 |
3.1 主机异常现象检测 | 第34-35页 |
3.2 基于X~2的统计检测 | 第35-36页 |
3.3 基于信号互相关的LDOS攻击检测 | 第36-38页 |
3.4 SYN风暴检测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网络流量自相似特性分析 | 第41-51页 |
4.1 自相似概述 | 第41-43页 |
4.1.1 自相似定义 | 第41-42页 |
4.1.2 自相似性质 | 第42-43页 |
4.2 Hurst指数估计 | 第43-46页 |
4.2.1 时域估计方法 | 第43-45页 |
4.2.2 频域估计方法 | 第45页 |
4.2.3 小波分析估计方法 | 第45-46页 |
4.3 网络流量自相似模型 | 第46-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基于网络流量自相似特征参数的检测 | 第51-63页 |
5.1 攻击检测原理 | 第51页 |
5.2 攻击检测方案 | 第51-56页 |
5.2.1 Hurst指数算法选择及改进 | 第51-52页 |
5.2.2 网络流量自相似模型选择及 ΔH求法 | 第52-54页 |
5.2.3 门限域值求法 | 第54-55页 |
5.2.4 攻击检测流程 | 第55-56页 |
5.3 实验数据的选取 | 第56-57页 |
5.4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57-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