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2-2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二、立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21页 |
(一) 老河口丝弦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二) 中产阶级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四、研究方案 | 第21-23页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1-22页 |
(二)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第22-23页 |
第一章 中国本土中产阶级与丝弦乐 | 第23-44页 |
一、社会分层理论 | 第23-27页 |
(一) 广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 第23-25页 |
(二) 中国的社会分层理论 | 第25-27页 |
二、中产阶级理论 | 第27-32页 |
(一) 广义的中产阶级理论 | 第27页 |
(二) 中国的中产阶级 | 第27-29页 |
(三) 中国本土中产阶级之正统——“士绅” | 第29-32页 |
三、丝弦乐的范畴 | 第32-35页 |
四、丝弦乐的经济属性 | 第35-38页 |
(一) 经济环境 | 第35-36页 |
(二) 生存模式 | 第36-38页 |
五、丝弦乐的文化属性 | 第38-42页 |
(一) 休闲空间 | 第38-39页 |
(二) 组织张力 | 第39-40页 |
(三) 场所规范 | 第40-41页 |
(四) 审美情怀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二章 中产阶级的文化发端——老河口的历史和环境 | 第44-65页 |
一、源远流长的千年岁月——老河口的沿革与历史 | 第44-50页 |
(一) 时代的铅华——老河口的建制沿革 | 第44-48页 |
(二) 战火的遗疮——老河口的近代文明 | 第48-50页 |
二、中产阶级的根基——山水相依的地理环境 | 第50-54页 |
三、中产阶级的温床——商业驱动下的人文环境 | 第54-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三章 中产阶级的音乐文化承载者——余家冰 | 第65-85页 |
一、音乐无所不在——余家冰的生命历程 | 第65-74页 |
二、孤独的守望——保存文化的音乐家 | 第74-78页 |
三、自觉的传承——延续薪火的接班人 | 第78-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四章 中产阶级的文化土壤——老河口的地域文化及音乐 | 第85-98页 |
一、“万亩良田”育繁花——老河口的地域文化 | 第85-88页 |
二、“一方水土”焙天籁——老河口地域文化中的音乐 | 第88-97页 |
(一) 乐以载德——老河口的礼乐 | 第88-89页 |
(二) 乐以润物——老河口的民间歌曲 | 第89-92页 |
(三) 乐以娱人——老河口的戏曲和曲艺 | 第92-94页 |
(四) 乐以融众——老河口的民间器乐 | 第94-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第五章 中产阶级的文化余绪——老河口丝弦 | 第98-135页 |
一、中原遗韵——老河口丝弦的源流沿革 | 第99-103页 |
二、芸志集声——老河口丝弦的乐人与班社 | 第103-112页 |
(一) 乐人 | 第103-108页 |
(二) 班社 | 第108-112页 |
三、以物鸣典——老河口丝弦的乐器与曲目 | 第112-122页 |
(一) 乐器 | 第112-120页 |
(二) 曲目 | 第120-122页 |
四、崇和尚雅——老河口丝弦的表演形式和音乐特征 | 第122-133页 |
(一) 表演形式 | 第122-124页 |
(二) 音乐特征 | 第124-133页 |
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六章 老河口丝弦的中产阶级性 | 第135-153页 |
一、老河口丝弦的经济属性 | 第135-141页 |
(一) 老河口丝弦的经济环境 | 第135-137页 |
(二) 老河口丝弦的生存模式 | 第137-141页 |
二、老河口丝弦的文化属性 | 第141-152页 |
(一) 老河口丝弦的休闲空间 | 第141-144页 |
(二) 老河口丝弦的组织张力 | 第144-147页 |
(三) 老河口丝弦的场所规范 | 第147-149页 |
(四) 老河口丝弦的审美情怀 | 第149-152页 |
小结 | 第152-153页 |
结语 | 第153-159页 |
附录一 老河口丝弦部分乐谱 | 第159-166页 |
附录二 CD中各音轨名称 | 第16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6页 |
硕博论文 | 第167页 |
期刊文献(音乐类) | 第167-169页 |
期刊文献(社科类) | 第169-170页 |
新闻类 | 第170-171页 |
著作类 | 第171-176页 |
致谢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