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钴、镍及其资源 | 第11-16页 |
1.2.1 钴和镍的基本性质 | 第11-12页 |
1.2.2 钴和镍的用途 | 第12-13页 |
1.2.3 钴、镍资源的储量和分布 | 第13-14页 |
1.2.4 钴、镍二次资源及回收现状 | 第14-16页 |
1.3 冶炼铜、镍渣的处理方法 | 第16-21页 |
1.3.1 火法工艺 | 第16-17页 |
1.3.2 选矿法工艺 | 第17-18页 |
1.3.3 湿法工艺 | 第18-20页 |
1.3.4 微生物浸出工艺 | 第20-21页 |
1.4 镍转炉渣及其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1 镍转炉渣的形成 | 第21页 |
1.4.2 镍转炉渣的成分及物相研究 | 第21-22页 |
1.4.3 镍转炉渣有价金属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5 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5.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3-24页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5.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第2章 试验原料、设备及分析方法 | 第25-31页 |
2.1 试验原料 | 第25-26页 |
2.2 试剂、仪器及设备 | 第26-27页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28-31页 |
2.4.1 镍的测定 | 第28页 |
2.4.2 钴的测定 | 第28-29页 |
2.4.3 铜的测定 | 第29页 |
2.4.4 铁的测定 | 第29页 |
2.4.5 硅的测定 | 第29-30页 |
2.4.6 pH的测定 | 第30-31页 |
第3章 镍转炉渣氧压硫酸浸出研究 | 第31-53页 |
3.1 镍转炉渣的矿物学研究 | 第31-33页 |
3.2 浸出过程的理论分析 | 第33-38页 |
3.2.1 浸出反应的热力学特征 | 第33-34页 |
3.2.2 硫酸体系中O_2溶解度理论 | 第34-35页 |
3.2.3 基于OLI-MSE模型的Fe_2O_3的溶解度理论 | 第35-38页 |
3.3 氧压硫酸浸出镍转炉渣的工艺研究 | 第38-51页 |
3.3.1 不同因素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 第38-50页 |
3.3.2 浸出渣的成分及物相分析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响应曲面法优化镍转炉渣氧压硫酸浸出工艺 | 第53-65页 |
4.1 概述 | 第53页 |
4.2 实验设计 | 第53-54页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4.4 参数优化 | 第58-62页 |
4.5 验证试验及结果 | 第62-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镍转炉渣氧压硫酸浸出钴的动力学研究 | 第65-79页 |
5.1 概述 | 第65页 |
5.2 动力学实验及浸出原理 | 第65-66页 |
5.2.1 实验过程 | 第65页 |
5.2.2 浸出反应 | 第65-66页 |
5.3 不同因素对Co浸出率的影响 | 第66-70页 |
5.3.1 搅拌速度 | 第66-67页 |
5.3.2 硫酸浓度 | 第67-68页 |
5.3.3 温度 | 第68-69页 |
5.3.4 氧分压 | 第69-70页 |
5.3.5 粒度 | 第70页 |
5.4 动力学模型 | 第70-71页 |
5.5 钴的浸出动力学分析 | 第71-7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3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95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