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基础资料准备与研究方法 | 第20-3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4页 |
2.1.1 地理区位 | 第20-21页 |
2.1.2 行政区划 | 第21页 |
2.1.3 自然地理 | 第21-23页 |
2.1.4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4页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4-29页 |
2.2.1 土地利用数据 | 第24页 |
2.2.2 其他数据 | 第24-25页 |
2.2.3 技术支持 | 第25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25-29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2.3.1 Markov模型概述 | 第29-30页 |
2.3.2 CA模型概述 | 第30-32页 |
2.3.3 CA-Markov模型概述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分析 | 第33-48页 |
3.1 巴南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33-38页 |
3.1.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 第33-35页 |
3.1.2 巴南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分析 | 第35-37页 |
3.1.3 巴南区土地利用信息熵变化规律 | 第37-38页 |
3.2 巴南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分析 | 第38-41页 |
3.3 巴南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41-47页 |
3.3.1 景观格局分析软件选取 | 第42页 |
3.3.2 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第42-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 第48-61页 |
4.1 坡度因子 | 第48-51页 |
4.2 交通因子 | 第51-55页 |
4.3 行政中心因子 | 第55-57页 |
4.4 人口因素 | 第57-58页 |
4.5 经济发展 | 第58-59页 |
4.6 规划因素与政策法规 | 第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基于CA-Markov模型土地利用模拟预测 | 第61-86页 |
5.1 CA-Markov模型的构建 | 第61-64页 |
5.1.1 CA-Markov模型的构建思路 | 第61页 |
5.1.2 研究区元胞自动机的组成 | 第61-62页 |
5.1.3 CA-Markov模拟预测的基本步骤 | 第62-64页 |
5.2 Markov转移矩阵与土地利用预测转移概率图制作 | 第64-65页 |
5.3 创建转变适宜性图像集 | 第65-78页 |
5.3.1 MCE模型简介 | 第65-67页 |
5.3.2 适宜性图像集制作 | 第67-78页 |
5.4 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及模型精度验证 | 第78-80页 |
5.4.1 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模拟预测 | 第78页 |
5.4.2 模型精度验证 | 第78-80页 |
5.5 巴南区未来土地利用情景模拟与分析 | 第80-84页 |
5.5.1 数量结果分析 | 第81-83页 |
5.5.2 空间结果分析 | 第83-84页 |
5.6 土地可持续发展利用建议 | 第84-85页 |
5.6.1 严格执行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第84页 |
5.6.2 加大区域内的建设用地、耕地的管控 | 第84-85页 |
5.6.3 加大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监测管理 | 第8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91页 |
6.1 结论 | 第86-89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9页 |
6.3 存在不足 | 第89页 |
6.4 展望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