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稀疏表示模型的人脸超分辨率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4页
        1.2.1 全局脸方法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2 局部脸方法研究现状第19-22页
        1.2.3 结合全局和局部脸方法研究现状第22-23页
        1.2.4 稀疏表示图像超分辨率研究现状第23-24页
    1.3 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第24-25页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25-28页
第2章 基于K近邻稀疏编码均值约束的人脸超分辨率算法研究第28-45页
    2.1 引言第28-30页
    2.2 图像超分辨率的稀疏表示模型第30-33页
        2.2.1 图像的稀疏表示第30-31页
        2.2.2 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第31-33页
    2.3 基于K近邻稀疏编码均值约束的人脸超分辨率第33-38页
        2.3.1 基于位置块的冗余字典学习第33-34页
        2.3.2 K近邻稀疏编码均值约束项构建第34-35页
        2.3.3 正则化参数第35-37页
        2.3.4 目标函数优化第37-38页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8-44页
        2.4.1 CAS-PEAL-R1库简介第39-40页
        2.4.2 算法参数设置第40页
        2.4.3 不同算法主客观对比结果第40-42页
        2.4.4 算法噪声鲁棒性测试第42-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3章 基于高维图约束稀疏编码的人脸超分辨率算法研究第45-64页
    3.1 引言第45-47页
    3.2 图约束稀疏编码第47-48页
        3.2.1 图的构建第47页
        3.2.2 图约束稀疏编码第47-48页
    3.3 基于图约束稀疏编码的人脸超分辨率算法第48-54页
        3.3.1 符号定义及问题提出第49-50页
        3.3.2 高维图约束子字典对学习第50-52页
        3.3.3 高分辨率人脸图像重建第52-54页
    3.4 高维图约束稀疏编码的有效性分析第54-56页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6-63页
        3.5.1 人脸库简介第56-57页
        3.5.2 算法参数分析第57-58页
        3.5.3 不同算法的主客观结果第58-60页
        3.5.4 实际场景人脸图像重建结果第60-62页
        3.5.5 讨论第62-63页
    3.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4章 基于多形态稀疏表示的人脸超分辨率算法研究第64-78页
    4.1 引言第64-66页
    4.2 人脸的多形态稀疏表示模型第66-68页
        4.2.1 多形态稀疏表示第66-67页
        4.2.2 MCA图像分解第67-68页
    4.3 基于多形态稀疏表示的人脸超分辨率第68-71页
        4.3.1 符号定义及问题提出第68-69页
        4.3.2 多成份字典学习第69页
        4.3.3 高分辨率人脸的重建第69-71页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1-76页
        4.4.1 人脸库简介第72-73页
        4.4.2 参数设置第73-74页
        4.4.3 不同算法的主客观结果第74-76页
    4.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78-81页
    5.1 本文的贡献与创新之处第78-79页
    5.2 研究展望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第88-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稀疏表达联合迁移学习的盲图像质量评价
下一篇:面向专利检索的查询扩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