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况 | 第11-14页 |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城市发展状况 | 第16-30页 | 
| 2.1 城市轨道交通方式基本特点 | 第16-18页 | 
| 2.1.1 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的优势 | 第16-17页 | 
| 2.1.2 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的局限性 | 第17-18页 | 
| 2.2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历程 | 第18-20页 | 
| 2.3 世界典型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 | 第20-23页 | 
| 2.3.1 巴黎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 2.3.2 大阪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 | 第21页 | 
| 2.3.3 香港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 2.3.4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总结概括 | 第22-23页 | 
| 2.4 国内典型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 | 第23-28页 | 
| 2.4.1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 2.4.2 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 2.4.3 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 2.4.4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总结概括 | 第27-28页 | 
| 2.5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特点 | 第28-29页 | 
| 2.6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及影响因素 | 第30-38页 | 
| 3.1 城市轨道交通规模内涵特征 | 第30-32页 | 
| 3.1.1 合理规模涵义 | 第30页 | 
| 3.1.2 合理规模论证 | 第30-32页 | 
| 3.2 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的影响因素概述 | 第32-37页 | 
| 3.3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匡算 | 第38-51页 | 
| 4.1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模与城市空间演变过程的联系 | 第38-44页 | 
| 4.1.1 关于城市空间的概念界定 | 第38页 | 
| 4.1.2 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38-39页 | 
| 4.1.3 国外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实例 | 第39-43页 | 
| 4.1.4 对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 | 第43-44页 | 
| 4.2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指标 | 第44-45页 | 
| 4.3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的匡算 | 第45-48页 | 
| 4.3.1 以城市交通需求推算线网线路总长度 L | 第46-47页 | 
| 4.3.2 以线网服务水平计算线网线路总长度 L | 第47-48页 | 
| 4.4 已有线网规模推算方法的不足和改进 | 第48-50页 | 
| 4.4.1 以城市交通需求推算线网规模的不足和改进 | 第48-49页 | 
| 4.4.2 以线网服务水平推算线网规模的不足和改进 | 第49-50页 | 
| 4.5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实例研究 | 第51-70页 | 
| 5.1 西安市现状分析 | 第51-59页 | 
| 5.1.1 西安城市规划、建设及发展特征 | 第51-56页 | 
| 5.1.2 西安城市人口分布及交通需求特征 | 第56-59页 | 
| 5.2 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研究 | 第59-61页 | 
| 5.2.1 规划研究的范围 | 第59-60页 | 
| 5.2.2 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的交通模式及功能定位 | 第60-61页 | 
| 5.3 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分析 | 第61-69页 | 
| 5.3.1 交通需求分析法 | 第61-65页 | 
| 5.3.2 线网密度指标法 | 第65-68页 | 
| 5.3.3 综合评定匡算线网合理规模 | 第68-69页 | 
| 5.4 小结 | 第69-70页 | 
| 结论和展望 | 第70-71页 | 
| 1. 研究结果概括 | 第70页 | 
| 2. 不足与展望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