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设计与测绘论文--工程测量论文

大型装备质量特性参数测量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发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2 质量特性测量技术现状第14-19页
        1.2.1 质量特性测量方法第14-17页
        1.2.2 国内外设备现状第17-19页
    1.3 质量特性测量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第19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9-21页
2 质量特性参数测量方法第21-37页
    2.1 三点法第21-26页
        2.1.1 三点法测量重量第21-22页
        2.1.2 三点法测量质心位置第22-25页
        2.1.3 三点法特点第25-26页
    2.2 四点法第26-29页
        2.2.1 四点法测量原理第26页
        2.2.2 质量测量第26-27页
        2.2.3 Y轴向质心测量第27页
        2.2.4 径向偏心测量第27-29页
        2.2.5 四点法特点第29页
    2.3 改进四点法第29-35页
        2.3.1 质量测量第30页
        2.3.2 Y轴向质心测量第30-31页
        2.3.3 径向偏心测量第31-32页
        2.3.4 Y轴向最优支撑距离计算第32-35页
        2.3.5 改进四点法的特点第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3 质量特性测量系统建模和误差分析第37-51页
    3.1 基于改进四点法的测量系统建模第37-39页
        3.1.1 被测对象特征假设第37页
        3.1.2 基于改进四点法的质量特性测量系统第37-39页
        3.1.3 质量特性测量系统建模第39页
    3.2 质量特性测量系统误差模型第39-50页
        3.2.1 误差源和误差分类第40-42页
        3.2.2 多体系统拓扑构型第42-44页
        3.2.3 坐标系统设定第44页
        3.2.4 齐次变换与误差变换矩阵第44-46页
        3.2.5 运动副误差描述第46-48页
        3.2.6 运动链误差描述第48-50页
    3.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4 质量特性测量系统公差建模和优化第51-71页
    4.1 测量装置加工精度第51-52页
    4.2 零件公差建模第52-55页
        4.2.1 尺寸公差建模第52-53页
        4.2.2 形位公差建模第53-55页
    4.3 组件误差建模第55-57页
        4.3.1 组件结合面误差第55-56页
        4.3.2 组件装配误差传递第56-57页
    4.4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公差优化分配第57-69页
        4.4.1 公差优化建模第57-59页
        4.4.2 遗传算法存在的问题第59-62页
        4.4.3 不动点理论的引入第62-65页
        4.4.4 基于不动点理论的改进遗传算法第65-67页
        4.4.5 改进遗传算法求解第67-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5 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的变形预测和误差补偿第71-85页
    5.1 称重传感器组件形变模型第71-74页
    5.2 人工神经网络改进第74-82页
        5.2.1 人工神经网络第74-75页
        5.2.2 前馈网络误差反传算法第75-78页
        5.2.3 改进人工神经网络第78-82页
    5.3 人工神经网络变形预测模型第82-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6 质量特性测量系统研发第85-103页
    6.1 机械结构子系统实现第85-88页
        6.1.1 零部件材料选择第85页
        6.1.2 V型支撑块加工第85-86页
        6.1.3 样柱加工第86页
        6.1.4 称重传感器组件第86-87页
        6.1.5 床身支撑组件加工第87-88页
    6.2 控制子系统实现第88-92页
        6.2.1 主控系统第88-89页
        6.2.2 触摸屏第89-91页
        6.2.3 自动归零控制第91-92页
    6.3 计量子系统实现第92-97页
        6.3.1 称重传感器和仪表第92-93页
        6.3.2 光栅尺位移传感器第93-94页
        6.3.3 测量软件系统实现第94-97页
    6.4 系统标定方法第97-100页
        6.4.1 水平校正方法第97页
        6.4.2 称重传感器组件实际变形预测第97-99页
        6.4.3 V型块斜面角度计算第99-100页
    6.5 质量质心位置计算第100-101页
    6.6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03-107页
    7.1 完成的工作第103-104页
    7.2 创新之处第104-105页
    7.3 工作展望第105-107页
致谢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9页
附录第119-120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19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负责的科研项目第119页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19页
    D.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第119-120页
    E.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软件著作权登记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木麻黄、湿地松防护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及环境响应
下一篇:重组凝乳酶的表达、纯化和酶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