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国库集中支付风险管控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2.1 相关的概念 | 第14-17页 |
2.1.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 第14页 |
2.1.2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 第14页 |
2.1.3 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 | 第14-15页 |
2.1.4 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 | 第15-17页 |
2.2 风险管控机制研究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7页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博弈论 | 第18页 |
2.2.4 现代契约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地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20-26页 |
3.1 集中支付制度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0-23页 |
3.1.1 动态监控业务范围仍存在监管盲区 | 第21页 |
3.1.2 动态监控设置未能准确高效识别风险 | 第21-22页 |
3.1.3 动态监控缺乏集中支付风险评价环节 | 第22页 |
3.1.4 国库集中支付风险控制方法有待完善 | 第22-23页 |
3.2 集中支付风险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第23-26页 |
3.2.1 风险管控机制区域发展不平衡 | 第23-24页 |
3.2.2 集中支付单一账户体系不够成熟 | 第24页 |
3.2.3 地方财政预算编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第24页 |
3.2.4 地方财政国库支付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地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风险识别 | 第26-36页 |
4.1 地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风险管控机制优化设想 | 第26页 |
4.2 集中支付风险主体 | 第26-27页 |
4.3 集中支付风险维度及风险点识别 | 第27-33页 |
4.3.1 财政部门 | 第28-30页 |
4.3.2 代理银行 | 第30-32页 |
4.3.3 预算单位 | 第32页 |
4.3.4 收款方 | 第32-33页 |
4.4 国库集中支付风险项目分级筛选 | 第33-36页 |
4.4.1 按项目类别筛选 | 第33-34页 |
4.4.2 按项目金额筛选 | 第34-35页 |
4.4.3 综合筛选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地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风险评价 | 第36-48页 |
5.1 集中支付风险评价机理 | 第36-37页 |
5.2 集中支付项目多重评价指标体系 | 第37-38页 |
5.3 集中支付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分配及一致性检验 | 第38-42页 |
5.3.1 项目集中支付风险评价指标择定 | 第38-40页 |
5.3.2 利用九级标度构造判断矩阵 | 第40页 |
5.3.3 权重分配及一致性检验计算步骤 | 第40-42页 |
5.4 对N市DT项目集中支付风险现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 第42-48页 |
5.4.1 计算风险指标评价向量 | 第43-45页 |
5.4.2 模糊综合评价和单项指标评价 | 第45-47页 |
5.4.3 DT项目风险评价结论分析 | 第47-48页 |
第六章 地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风险控制 | 第48-55页 |
6.1 风险控制目标 | 第48页 |
6.2 继续深化现有风险防范工作 | 第48-49页 |
6.2.1 增大动态监控监管辐射范围 | 第48-49页 |
6.2.2 利用警报级别处理预警事件 | 第49页 |
6.3 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程 | 第49-50页 |
6.3.1 加强现有账户控制和管理 | 第49页 |
6.3.2 加快完善支付单一账户体系 | 第49-50页 |
6.4 不断加强集中支付风险管控机制建设 | 第50-54页 |
6.4.1 加强风险管控机制制度建设 | 第50页 |
6.4.2 提高集中支付数据管理信息化水平 | 第50-52页 |
6.4.3 推进支付业务无纸化进程 | 第52-53页 |
6.4.4 推行代理银行评级管理和激励约束 | 第53-54页 |
6.5 加强操作人员相关培训 | 第54-55页 |
第七章 结论及不足之处 | 第55-5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