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考虑城际传输的区域空气污染联动治理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31页
    1.1 课题来源第14页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20页
        1.2.1 空气污染存在不同程度的跨地区传输第15-16页
        1.2.2 城市空气质量受到本地源和外来源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第16页
        1.2.3 空气污染具有明显的城际相关和区域聚集特征第16-17页
        1.2.4 空气污染联动治理是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区际合作博弈过程第17-20页
    1.3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第20-26页
        1.3.1 空气污染跨地区传输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2 空气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3 联动范围和等级划分研究现状第24-25页
        1.3.4 区域空气污染合作治理模型研究现状第25-26页
    1.4 研究框架第26-31页
        1.4.1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4.2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第28-31页
第2章 联动治理区域空气污染城际传输效应估计模型第31-54页
    2.1 变量分析与模型建立第31-37页
        2.1.1 变量分析第31-35页
        2.1.2 区域空气污染城际传输效应估计模型的构建第35-37页
    2.2 实证分析第37-47页
        2.2.1 实证分析对象与数据来源第37-38页
        2.2.2 京津冀区域PM2.5 污染的变化趋势第38-41页
        2.2.3 相关指标计算第41-46页
        2.2.4 空气污染城际传输效应估计第46-47页
    2.3 结果讨论第47-52页
        2.3.1 京津冀空气污染城际传输效应的地区差异分析第47-49页
        2.3.2 本文研究结果与相关学者研究结果的对比第49-50页
        2.3.3 政策启示第50-52页
    2.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3章 考虑城际污染传输的区域空气质量显著影响因素识别模型第54-75页
    3.1 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第54-60页
        3.1.1 空气污染跨地区传输变量的选择第55-56页
        3.1.2 本地污染源变量选择第56-57页
        3.1.3 风力变量选择第57-58页
        3.1.4 空气质量变量选择第58-59页
        3.1.5 考虑城际污染传输的空气质量显著影响因素识别模型的构建第59-60页
    3.2 实证分析第60-68页
        3.2.1 实证对象与数据来源第60-64页
        3.2.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第64-66页
        3.2.3 模型筛选第66-67页
        3.2.4 模型估计第67-68页
    3.3 结果讨论第68-74页
        3.3.1 考虑城际污染传输的空气质量显著影响因素识别结果第68-69页
        3.3.2 与其他相关学者研究结果的比较第69-72页
        3.3.3 政策启示第72-74页
    3.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四章 考虑风频的空气污染传输通道区域联动范围与等级划分方法第75-102页
    4.1 考虑风频作用的联动范围与等级划分方法第75-80页
        4.1.1 基于污染高度相关的联动范围划分方法第76-77页
        4.1.2 考虑风频作用的联动等级划分方法第77-80页
    4.2 实证分析第80-95页
        4.2.1 实证对象与数据来源第80-83页
        4.2.2 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区域PM2.5 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第83-89页
        4.2.3 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区域PM2.5 污染联动范围划分第89-92页
        4.2.4 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区域PM2.5 污染联动等级划分第92-95页
    4.3 结果讨论第95-101页
        4.3.1 对各子区域联动治理等级优先次序的讨论第95-97页
        4.3.2 有无风频作用情况下TOPSIS评价结果的对比第97-99页
        4.3.3 政策启示第99-101页
    4.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五章 区域空气污染联动治理双目标优化模型第102-129页
    5.1 区域联动治理双目标优化模型的构建第102-110页
        5.1.1 基本假设与参数符号第103-105页
        5.1.2 综合健康损害降低函数的构建第105-108页
        5.1.3 空气污染物去除成本函数的构建第108页
        5.1.4 空气污染治理双目标优化模型的构建第108-110页
    5.2 实证分析第110-121页
        5.2.1 数据来源与参数赋值第111-113页
        5.2.2 人群综合健康损害降低函数的确定第113-114页
        5.2.3 二氧化硫去污成本函数的确定第114页
        5.2.4 属地治理模式与联动治理模式对比第114-121页
    5.3 模型评价与讨论第121-127页
        5.3.1 不同目标函数的联动治理效果比较第121-123页
        5.3.2 与相关研究结果的比较第123-125页
        5.3.3 政策启示第125-127页
    5.4 本章小结第127-12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9-133页
    6.1 结论第129-132页
    6.2 展望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4页
附录第144-150页
    附表1 京津冀城市PM2.5 季均浓度第144-145页
    附表2 传输源城市主导风向频率第145-146页
    附表3 京津冀城市民用汽车保有量第146-147页
    附表4 京津冀城市各季度火力发电量第147-148页
    附表5 京津冀城市各季度3级以上风力第148-149页
    附表6 “2+26”城市PM2.5 月均浓度第149-150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0-151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第151-152页
致谢第152-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行驶工况的锂电池系统循环寿命预测研究
下一篇:机器视觉与毫米波雷达融合的前方车辆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