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1.2.1 城市群认知暨测度 | 第12-15页 |
1.2.2 复杂性与自组织城市 | 第15-17页 |
1.2.3 分形理论与方法 | 第17-20页 |
1.2.4 不确定性系统理论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3.3 技术路线及论文结构 | 第23-2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世界观与城市群——对城市群的认知体系 | 第26-37页 |
2.1 哲学认知 | 第26-31页 |
2.1.1 矛盾 | 第26-30页 |
2.1.2 两种世界 | 第30-31页 |
2.2 城市群认知观 | 第31-35页 |
2.2.1 城市群的复杂系统观 | 第31-33页 |
2.2.2 城市群的自然生长观 | 第33-35页 |
2.3 城市群认知观的实践路径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城市群空间的测度——对复杂性的空间化测度 | 第37-46页 |
3.1 复杂性与分形理论 | 第37-38页 |
3.2 城市群空间的测度方法 | 第38-45页 |
3.2.1 基于集结半径的空间毗连区测度方法 | 第38-41页 |
3.2.2 基于最小可识别单元的实体空间测度方法 | 第41-43页 |
3.2.3 面向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用地共存稳定性测度方法 | 第43-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城市群空间的预测——对测度的不确定性预测 | 第46-54页 |
4.1 不确定性与灰色预测理论 | 第46-47页 |
4.2 城市群空间与异速生长模型 | 第47-48页 |
4.3 城市群空间的预测方法 | 第48-53页 |
4.3.1 基于异速生长关系的城市群空间用地灰色预测方法 | 第48-51页 |
4.3.2 基于时间分维序列灰色预测反推的城市群空间用地预测方法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基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 第54-93页 |
5.1 实证研究背景 | 第54页 |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54-57页 |
5.3 实验与结果 | 第57-91页 |
5.3.1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毗连区的现状识别 | 第57-63页 |
5.3.2 空间毗连区内京津冀城市群实体空间的现状识别 | 第63-69页 |
5.3.3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毗连区的时间序列识别 | 第69-75页 |
5.3.4 空间毗连区内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用地共存稳定性演化测度 | 第75-82页 |
5.3.5 基于异速生长关系的京津冀城市群用地预测及测度 | 第82-88页 |
5.3.6 基于时间分维序列预测反推的京津冀城市群用地预测 | 第88-91页 |
5.4 政策验证及建议 | 第91-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8页 |
6.1 总结 | 第93-94页 |
6.2 讨论 | 第94-95页 |
6.3 创新点 | 第95-96页 |
6.4 不足与展望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